关灯
护眼
字体:

黑洞——弘光纪事_李洁非【完结】(124)

  就是说,许定国叛变对清军决策构成了直接影响。他作为先前明朝的河防大将,能对满清提供多方帮助,从情报到实际的军事行动。事实上,占领归德时清军先头部队正是许定国。

  四

  《明季南略》:三月二十一日“许定国前哨抵归德”,二十二日“清豫王入归德”。[6]单看这笔记述,似乎清军是于三月下旬突然采取行动。实则,行动始于三月上旬。《东华录》:定国大将军、豫亲王多铎等奏:“三月初七日,臣统兵出虎牢关口,固山额真拜尹图等出龙门关口,兵部尚书、宗室韩岱梅勒章京伊尔德,侍郎尼堪等统外藩蒙古兵由南阳路,三路兵同趋归德,所过州县尽皆投顺。”[7]

  虎牢关在荥阳,龙门关在洛阳。多铎报告表明,三月七日这天,清军从荥阳、洛阳、南阳三地同时进发,半个月后抵达归德(今商丘),并由本在左近的许定国部打头阵,一举拿下明朝在河南的这一桥头堡。

  此时距二月初八清廷下达进军令,已历一个半月。明朝直到归德陷落,方知清军已经行动。假如足够警惕,及时侦知动向,一个半月可做许多事。然而,没有记录显示明朝对相关工作有所布置与开展,以致原本谈不上突然的事态有了急转直下的闪电战效果。二十二日归德沦陷后,短短几天,警闻频至。二十七日,清兵出现在徐州,“总兵李成栋登舟南遁”;二十九日,“清陷颍州、太和,刘良佐檄各路兵防寿州”[8]……

  河防总督王永吉四月一日的上奏,大概是南京收到的最早报告。报告称:“清已过河,自归德以达象山,七八百里,无一兵防守。扬、泗、邳、徐,势同鼎沸。”[9]参以多铎对北京的奏闻,这情报本身也有问题。“清已渡河”,给人印象似乎清军是来自归德对岸的山东曹县、单县;实际上,清军主要从西边来,是其陕西作战部队的东调。

  四月十七日,多尔衮对明朝公布正式的“哀的美敦书”,敦促投降。指出,甲申之变“崇祯皇帝有难,天阙焚毁,国破家亡”,而从头到尾,明朝“不遣一兵,不发一矢,不识流寇一面,如鼠藏穴”。[10]非常尖刻,揆乎实际,却无一字不是事实。

  五

  明朝并非没有目明耳聪之人。早在一月十二日,史可法呈上一道重要奏章,内言:“北使之旋,和议已无成矣。向以全力御寇而不足,今复分以御北矣。”结论是“和不成惟有战”。[11]

  去年八月,明朝派出以左懋第为正使、马绍愉、陈洪范为副使的使团,前往北京议和。十二月中旬,陈洪范只身南还,左懋第等人被扣押,和谈宣告失败。从这事态,史可法解读出满清必将南下的含义,因而向朝廷发出警告,必须立即备战。我们知道,满清当局此时还没有做出南侵决定,假如史可法警告得到重视,从时间上说明朝并非没有机会。

  可是石沉大海,全无回音。之如此,并不足奇。看看南京的决策层还剩下些什么人,即知寂寂不闻乃是必然。定策后不久,史可法就被排挤出京。之后,高弘图、姜曰广、刘宗周、张慎言、徐石麒等,或退或罢。战而胜之的是自马士英以下,阮大铖、张捷、张孙振、刘孔昭等一干人。在我们历史中,有一种奇怪不可解的趋向,凡于国家有利者,不论人与事,皆难立足,而祸害国家或损公利己者则每每胜出。“正人尽斥,小人盈朝”,素爱奖劣惩优,而与优胜劣汰的普遍道理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中国人对社会共同利益,既难以认识,亦从内心不抱信任,觉得唯有个人利益颠扑不破。所以一生以此为鹄的,戮力攘夺,唯恐不足。

  清代水乡观剧图。

  此图为清人所绘,故人群已是清人装束,不过,清代戏剧完全承自明代,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到京剧,戏服都是明代样式。戏剧对明代的影响深入骨髓,明代文化有很强的戏剧成分。明人之溺戏剧,往往到内外不分的地步。人生如戏,戏即人生。阮大铖、钱谦益都曾着戏装外出。朱由崧逃跑前,也过足最后一把戏瘾,跨马离宫。

  镇江金山寺,汪观清绘。

  镇江因扼守长江而得名,自古为南京门户,亦有“京口”之称。前此五百年,韩世忠、梁红玉曾在此阻击金兵,令金兀术不得遂其到临安赏“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愿。眼下,重新崛起的金人后裔(后金、满清)驱兵复至,鼓帆一举而渡,终于登上长江南岸。

  梅兰芳藏明代戏剧脸谱。

  脸谱,是中国独特戏剧文化。它以装饰性手法,将人物品性固定为面部符号。这是中国式的人性思考。图中脸谱,为京剧泰斗梅兰芳所珍藏之明代脸谱,风格较后世京剧淡朴,我们已不知它们分别属于哪些人物,但资深的戏迷朱由崧想必很熟悉。

  马士英墨迹。

  如今,马士英留下的痕迹很少了,就连墨迹也是稀见的,但此人尽撤北防以应左良玉兵变的决策,却被认为对南下清军敞开大门。其实此事对明朝结局影响究竟多大,也很难说。可以肯定,明朝肯定不是坏在某一个人手上。

  社会不能以共同福祉为诉求,个人分求自我利益之最大化,造成极端利己意念的盛行和顽强。表现于行为,愈知利己或利己能力愈强,愈能立于不败之地。相反,以国家、社会为念者,往往沦为弱者和败者,除非遇特殊时刻与条件,利己之辈畏缩不前,承其所让后者才可有所成就。在明朝,上述情形便极突出,社会依其奇怪的竞争法则,使唯知利己之人揽入各种权柄,把握诸多要津,以致国有大患甚而将亡亦乏人关心,关心的只是一己欲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极简单的道理他们并非理解不了,只是不予考虑,捞不够的焦灼和恐惧填满心胸,哪怕只比别人少捞一丁点,亦必龈龈计较。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