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黑洞——弘光纪事_李洁非【完结】(14)

  * * *

  [1] 此为大致时间范围,具体过程,诸记不一。《燕都日记》、《请兵始末》说5月24日(丙子)吴三桂与李自成战于一片石,次日,清兵助吴大破李军。《明史》《东华录》《逆臣传》则记载,5月26日(戊寅)吴与李战,27日清兵参战。

  [2] 冯梦龙编《中兴实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663页。

  [3] 冯梦龙编《中兴实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664页。

  [4] 古藏氏史臣(黄宗羲)《弘光实录钞》,《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72页。

  [5] 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97,第110页。

  [6]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2006,第230页。

  [7]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2006,第151页。

  [8]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2006,第175页。

  [9] 冯梦龙编《中兴实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662页。

  [10] 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97,第108页。

  [11]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2006,第273页。

  [12]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2006,第258页。

  [13] 《圣安皇帝本纪》《弘光实录钞》《南渡录》等皆同。

  [14] 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97,第108页。

  国变·定策

  古云:国不可一日无君。4月25日以来,崇祯死国、北都沦陷,是明朝所受两大重创。但换个角度也不妨说,明朝虽然头破血流,却筋骨未伤;北京统治机器虽然瓦解,南京这套备用系统却完好无损,并且能够立即启动、投入运行——刻下,它只是缺少一位国君而已。

  一

  自倒数两个王朝起而至现代,约七百年间,大事基本发生在两座城市之间。

  朱元璋在南京立国,“靖难”后,朱棣将首都迁到北京。清祧明祚,亦定鼎北京。清室逊位后,中华民国的国都之选,与明初刚好反向而行:先北京,北伐后南迁南京。逮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首都又从南京返于北京。

  其间,南京曾四度告破。一破于朱棣“靖难”大军,二破于满清统帅多铎,三破于洪秀全,四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四次城破,除洪秀全那次,北京都曾从中受益;似乎南京之衰即是北京之盛,里头的渊源着实堪奇。

  连帝制下最后两起大规模农民起义,亦于这两座城市取得最高成就。它们之间还有一个相映成趣的现象:洪秀全打下南京后,对以后的事情既似乎失去兴趣,势运亦到此为止,不能再越一步,虽象征性地派出北伐军去攻打北京,却仿佛是姑且表示一番而已。李自成刚好相反,在长城—黄河间纵横驰骋,乃至摧枯拉朽直捣北京;然而,逾此范围则屡吃败仗,洛阳执杀福王朱常洵是其平生大捷之中最南者,再南辄不利,最后死在鄂赣交界的九宫山,差不多也是他一生所到最南端。

  二

  两座城市之间的故事,多少有些神秘。

  1644年春,它们的处境有天壤之别。一边,烽烟四起、城碎墙残、君王殒命、人心惶惶,另一边则安宁如故。截至此时,长江三角洲在满目疮痍、遍布祸乱的明末,独能置身事外,兵燹远隔,桑梓仍旧。王朝第二政治中心南京,安居乐业,街陌熙攘,秦淮河畔偎红依翠的风情丝毫未受打扰。

  东南的静逸偏安,透过一个细节表露无遗——崇祯皇帝4月25日驾崩,足足过了十一天以至更久,南京才隐约听到点什么。诸史一致记载,5月6日(四月初一戊午),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举行“誓师勤王”仪式。注意“勤王”二字,换言之,此时南京得到的消息,只是京师告急。真实情况却是,他们已无王可勤。勤王部队刚过长江,就在北岸的浦口停止前进,这时大概有了进一步的消息。计六奇说:(三月)廿九日丁巳(5月5日),淮上始传京师陷,众犹疑信相半。[1]

  阻止部队北上的,恐怕就是这一“淮上”消息。然而,消息内容只提到“京师陷”,未含皇帝下落,而且来源也很不可靠,使人将信将疑。究竟发生了什么,准确信息直到5月15日(四月初十丁卯)方才到达:丁卯。京营李昌期至淮安,告巡抚路振飞以大行之丧。振飞集士民告以大故。[2]

  又经过两天,同样的信息送到南京:“四月己巳(5月17日),烈皇帝凶问至南京。”[3]《国榷》则记为庚午日(5月18日)“先帝凶问至南京”[4],相差一天。对于这样特别重大的变故,理应慎之又慎加以核实,所以又经过十三天,到5月30日(四月二十五日壬午),南京官方最终完成了对噩耗的确认:“壬午……北信报确,史可法约南京诸大臣出议。”[5]

  也就是说,东南一带普遍在旧历四月二十五日以后知悉巨变。这一时间表,证以计六奇的回忆:“四月廿七日,予在舅氏看梨园,忽闻河间、大名、真定等处相继告陷……廿八日,予下乡,乡间乱信汹汹。廿九日下午,群徴叔云:‘崇祯皇帝已缢死煤山矣。’”[6]很能吻合。

  此时,距崇祯之死已一个月零五天。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