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黑洞——弘光纪事_李洁非【完结】(58)

  两段话并而齐观,才是比较完整的认识。就东林—复社来说,国家危难时刻,未能聚焦主要矛盾,全力赴当务之急,确系难辞之咎。然而与这种过激相比,以阮大铖为代表的一班贪横之徒,满怀私欲,毫无急公近义之心,才是葬送国家的真正根源。这样的是非,必须分清。

  所以,黄宗羲在读到夏氏父子的《幸存录》《续幸存录》后,很不赞同,面对同一营垒里出现这种议论,他略无避讳,针锋相对写出《汰存录》,加以批评:愚按:君子小人无两立之理,此彝仲学问第一差处。庄烈帝亦非不知东林之为君子,而以其倚附者之不纯为君子也,故疑之。亦非不知攻东林者之为小人也,而以其可以制乎东林,故参用之。卒之君子尽去,而小人独存,是庄烈帝之所以亡国者,和平之说害之也。彝仲犹然不悟,反追惜其不出乎此,可谓昧于治乱之故矣。[109]

  这段话,是直接针对刚才夏允彝那段引文而发,语气之激烈,不免令人感到对那样一位殉国烈士有失恭让。但在黄宗羲看来,事关大是大非,“当仁,不让于师”,何况同道?他认为,善与恶没有调和的可能和必要;推动历史和政治朝善的方向发展,是必须坚持的立场,不存在对恶妥协的问题,这是治乱之别的根本。他再次重复了对于帝权的批判,指出帝王(哪怕是崇祯皇帝那样就个人品质而言相对不坏的帝王)本质上不以天下之治为目标,为了家天下私利,他们对于“君子”(善)和“小人”(恶),采取参用手法,从中制衡,这正是国家不得其治、终于颓亡的原因。随后,他提出如下观点:凡一议之正,一人之不随流俗者,无不谓之东林……今必欲无党,是禁古今不为君子而后可也。[110]

  什么是“东林”?古往今来,所有推动历史进步、努力建造好社会、与奸恶势力不懈斗争的健康力量,凡属这种追求或这样的人,无论出现于何朝何代,都是“东林”;历史本来有“党”,天然存在正邪之分,怎么取消得了,又何能混淆?

  醍醐灌顶,耳目一新。

  读《汰存录》,笔者油然想到约三百年后的鲁迅。这两位浙江老乡之间,真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黄宗羲如此苛对夏允彝,某种意义上我颇感不忍。不过,黄宗羲所谈处在更高的层面。夏允彝的反思,为明朝解体而发;黄宗羲则是从历史正义的高端,论析基本原则,以及人们应有的抉择。朝有存亡,代有兴替;把握住正确的历史观,总比一时一地的得与失重要。

  同时又意识到,从东林到复社,明末党争中前仆后继、代代涌现的知识精英,是如此朝气蓬勃。他们的信念、激情,以及因此迸发出来的不可思议的才华,乃是中华持续千年的文明繁荣和新的苦闷所共同作用、孕育的结果。不消举更多的例子,单单一个夏完淳,倘若你肯去读一读那部将近八百页的《夏完淳集笺校》,定会为这个牺牲时年龄不过十七岁的少年,有着如此高贵的人格、如此巨大的才华、如此丰厚的学识、如此精深的思索,而目瞪口呆。他的形象,描写出一个真正的“青春中国”,一个在思想、文化乃至社会政治上潜藏甚而已经展露出原创能力的中国。至此,笔者不禁再度感慨于满清的入主,之于中华文明可能的豹变乃是极严重的干扰。兴许,东西方文明的赛跑,就差在这二三百年之间。

  * * *

  [1] 孔尚任《桃花扇凡例》,《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11页。

  [2] 孔尚任《桃花扇小识》,《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3页。

  [3] 孔尚任《桃花扇小识》,《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3页。

  [4] 孔尚任《桃花扇本末》,《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5页。

  [5] 孔尚任《桃花扇小引》,《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1页。

  [6] 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157页。

  [7] 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139页。

  [8] 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140页。

  [9] 朱希祖《书刘刻贵池本留都防乱揭姓氏后》,《明季史料题跋》,中华书局,1961,第21—24页。

  [10] 眉史氏《复社纪略》,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东林始末》,神州国光社,1947,第204页。

  [11] 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183页。

  [12] 朱希祖《书刘刻贵池本留都防乱揭姓氏后》,《明季史料题跋》,中华书局,1961,第23—24页。

  [13] 朱希祖《书刘刻贵池本留都防乱揭姓氏后》,《明季史料题跋》,中华书局,1961,第24页。

  [14] 朱希祖《书刘刻贵池本留都防乱揭姓氏后》,《明季史料题跋》,中华书局,1961,第23页。

  [15] 眉史氏《复社纪略》,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东林始末》,神州国光社,1947,第181页。

  [16] 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八,中华书局,1974,第7938页。

  [17] 罗哲文《总序》,《园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卷首(未标页码)。

  [18] 陈植《园冶注译序》,《园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5页。

  [19] 阮大铖《冶叙》,《园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32页[20] 吴梅村《冒辟疆五十寿序》,《吴梅村全集》卷第三十六文集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773页。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