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黑洞——弘光纪事_李洁非【完结】(99)

  他著亦各有记载。如《爝火录》卷二记,甲申年五月,“苏州枫桥一带,米牙斛脚千群,推官倪长玕部署之,练充乡兵,防守浒墅,驯其骄悍,消丛聚。”米牙,即米行;斛脚,乃米行脚伕,在最底层,迹近所谓“流氓无产者”,且群体特征突出,极易“丛聚”。至今苏州倪家弄口猛将堂东墙,存有《奉宪禁斛脚多勒陋弊碑记》,康熙三十一年八月立,文字多剥蚀,然自碑名中“多勒陋弊”四字,可略知其意而领略“斛脚”之“骄悍”。倪长玕用组成乡兵的办法,来消除为乱的潜质。不久倪长玕他任,接替者另搞一套,致“斛脚”们“遂相聚思乱,民皆逃徙,势甚岌岌”,上级只好仍让倪长玕管事,后者“晓以大义散解之,一境始安”。[64]又如《平寇志》记,乙酉年二月,福建汀州民变,由诨名“阎王猪婆”的人领头,“盘踞芜子湖,劫掠横行”。巡抚张肯堂派宁化知县于华玉招抚,“既往,贼横,几不免”。不过,于华玉仍设法予以说服,带着几百人回来。张肯堂将其改编,“命华玉率之勤王”,但走到浙东就“各散去”。[65]

  七

  考诸以上,我们发现南北民心应无不同。说来,南北百姓皆苦,且各有所苦。曩者多以为南方自然条件好,物产丰盈,日子较北方好过。客观而言,确有此差别。然而却有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北方贫瘠,生存倍艰,不过要看到,北方民众的经济负担较南方轻很多。黄宗羲说“今天下之财赋出于江南”[66],这是强调的语气,不能理解为北方百姓不出赋税徭役。不过,明朝财赋泰半落在东南人民肩上,大概是不错的。那条大运河为何是明朝生命线?即因赖此东南钱粮才源源北上,为朝廷输血。如谓北京乃明朝心脏,大运河便是使它维持搏动的血管。自朱棣迁都北京以来,大运河从东南疯狂吸血二百余年,每位东南百姓一年劳作的果实,“解运至于京师者十有九”[67]。东南人民除了贡献粮食、盐、棉花、丝织和库银,甚至要从收到运一条龙负责到底。例如贯穿整个明朝,苏松常嘉湖五府承担的“白粮”,不仅“全征本色”,且“民收民解”,费用惊人,沿途要受各关津闸坝官吏的勒索,支付纤夫费用,支付特殊情况下的临时转运、赁屋等费,经常遭到各地流氓地头蛇劫夺与敲榨,赶上恶劣气候也会造成额外损失……不一而足。最终加以核算,我们来看一位学者的研究:史称万历年间吴江县“大率费米六石有余,始完正米一石”。及至崇祯年间的官方报告,亦指出每船自起解至制销需“费至一千五百两”,平均每石费用为三两,按当时法定的一般粮价折算约为六石左右。如果再把解户因途中漂损而赔纳的部分计算在内,那么总的费用当然就更加浩大了。例如万历年间松江府有一位名叫宋宪的解户,因粮解“半遭沉溺,半为歇家侵渔”,一般之使费竟“负官税几二千金”,亦即共亏欠二千两,平均每石耗费高达四两,约折算为八石左右。[68]

  可见南方条件虽较北方为佳,而若将沉重负担考虑在内,一般人民的景况也并不宽裕。

  对明末北方多处爆发农民起义,史家往往提及极端化年景。如:“岁俭,无所得食,遂群聚为寇。”[69]“崇祯二年,秦大旱,粟腾贵。”[70]“草根木皮尽,人相食。”[71]北方自然条件差,较易遭遇极端化年景,南方一般较少。不过战乱背景下,这种事情也同样在南方出现,辛巳年(1641),张献忠围困下的桐城,便“城中食亦匮,多饿死,或割死人肉以为食”。[72]

  但很奇怪的,大动乱却只从北方涌起。《平寇志》载,短短一二年内,发生在陕西的起义,“其有名目者”(已闯出名头的),即有紫金梁、满天星、蝎子块、老回回……“凡二十四家”,晋、豫两省则有英王、王镇虎、朱温、赵令君……“凡三十八家”;又说“贼尽响河北”[73]亦即影响遍及河北全境,非以“蜂起”则不足以形容。而南方虽有零星事件,却始终未显燎原之势;相反,以我们前面举到的几例,倒有些虎头蛇尾,草草了事,官府轻易即予摆平。更有甚者,南方民众对于南下的北方造反者,一般不表支持,反而排斥、抵制,乃至与官府、官军联手打击。在北方,造反者所到之处迎附蜂起,常常里应外合。甲申国变后,赵士锦一行逃离北京南还,北方沿途多是乘乱而起态势,一过淮河,情形立变,由此以迄东海,州县居民纷纷组建乡兵,严防死守,欲将“贼寇”坚拒门外。前述桐城民众对张献忠,也持敌意。众多史述显示,李自成、张献忠在南方各地(荆楚至江浙,以及四川),难以聚集在北方的那种“人气”;南方民众与他们的关系即便不是排斥的,也在心理上表现疏离状态。

  这岂不有乖“逻辑”?既然南方民众生存也很逼仄,所受压榨或且过之,一样苦大仇深,为何不与北方民众同仇敌忾呢?“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74]依照阶级斗争学说,解释不通。

  除了阶级斗争,有别的解释。民风大概就是一种可能的解释。一般认为,北人剽悍,南人柔弱。南人缺少北人那种孤注一掷、好勇斗狠的气质,比较懦弱,比较胆小,容易息事宁人。以此性格,不光慎于“举事”,连“从乱”也不大敢。这种地域之见,通俗易懂,又似乎总能验之于日常见闻,因而弹此调者历来不少。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