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末代太监秘闻:孙耀庭传_贾英华【完结】(139)

  “还有!”

  “再有,就是我从柏林寺的福震手里,花两块钱买了一双旧棉鞋,卖了十块钱……再也没有了……”

  “可不要抱着金子跳井啊!……”上级领导语重心长,反复交待政策。

  末了儿,见他实在“坦白”不出什么别的问题,揭发会后,于是让他把衣服和棉鞋要了回来,在骡马市大街的办公室里展览了些日子,又没收了那二十块钱。

  就在此后几天,庙管组的组长、副组长因“贪污”又拒不坦白,订立攻守同盟,相继被逮捕法办,其中一人死在了狱中。每逢提及此事,孙耀庭便摇头不已。

  “也不知我那算不算贪污?可想起来,浑身就冒冷汗哟!……

  二 晚清太监掘秘史

  暮春,娇阳普照。

  全国政协的朱漆大门前,陆陆续续走来了一些已届耄耋的老人。令人奇怪的是,他们说话的声音,竟大都如同老太太似的,尖声细气,仔细瞧上去,才发现他们脖子下并无喉骨,脸上无一人长着胡须。

  门口传达室的老头儿一询问才知,这些人竟然是清朝的末代太监。他们穿着朴素,不是一身兰就是一身灰色中山装,走在大街上,谁也猜不出何许人也。

  “今儿个,你又回到了端饭碗的老地儿来喽……”就在这个旧日的“顺承郡王府”外,一位活泼的太监与曾在这个王府呆过的王太监开起了玩笑。

  “咱今儿个,还不是全吃上了政协这碗饭了?要不怎么全到这儿来啦?”王太监与大家哄然而笑。

  史鉴知往。中国最末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历史,引起了岂止学术界的注视,清史研究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太监作为晚清宫廷史的见证人,毋庸置疑,反映了历史的一个特殊侧面。鉴此,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意召集了一个座谈会,邀请了仅存在世的十五名老太监。这倒使多年未能聚首的太监兄弟,有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聚机缘。

  比孙耀庭高出一头的马德清,与他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交谊,见了面,相互拍着对方的肩膀,说笑起来。

  “你还是老模样儿,一点没改呀!”孙耀庭对马德清说。

  “你不也是老样儿吗?”

  “这一辰子,你在黑山呆得怎么样?”

  “老黄历啦,现如今,我在琉璃河那个小庙儿里凑和着喘气呢。”

  “哟,老兄啊,你怎么又溜到琉璃河了?”

  “都这把岁数儿了,瞅哪儿舒心就上哪儿呗。”

  “行,咱老哥俩又上这儿来舒心了。今儿个,可听你的啊!”

  “咳,瞧我这脑子,咋也没你那两下子呀。”

  孙耀庭与马德清边说边笑,走进了政协会议室。一看,嗬,这么多老熟人呀!池焕卿,当年端康皇贵太妃那个御膳房的“摊搭”,虽年逾六旬,却腰不塌背不驼,白白净净的脸模儿,显得比过去精神多了。(注:摊搭,满语,即管理伙食的头目的意思。)他走过来,与孙耀庭拉起了闲话:

  “寿儿呵,好长功夫没听着你的信儿了,还管寺庙哪?”

  “上头让咱管,咱就管吧。得,您还得扶把我。”

  “嘛,这还有得说?咱俩说这话儿,有多少年了?”池焕卿说的是他俩的结识年头。他与孙耀庭是天津静海老乡,池焕卿是胡辛庄人,与他家隔村相望。

  正说着,一个瘦高的老人走了过来。孙耀庭赶忙与他握手,连连称着:“张兄呀,可有辰子没见喽!”

  “可不是吗?要不是政协召咱老哥儿几个上这儿聚会,哪儿找这机会凑一块儿?”

  孙耀庭凑上前,轻轻地贴近他的耳根旁,问道:“这些个年,挺好?”

  “还是那话,凑和……”他摇了摇头。

  “您那太太咋样啦?”

  “咳,早就走了。”

  “往前走了?”

  “不是,没喽!”

  闻此,孙耀庭面露遗憾之色。他知道,太监出了宫,混得能娶上媳妇,就算是上等人了,张太监过去有一辰子混得不赖,在宫外买了处房子,与媳妇住在一起,让不少穷太监眼馋得厉害。后来,他也因没有多少积蓄,媳妇干不了活儿,坐吃山空,变卖了房屋,落到了太监庙里混饭吃。他连忙安慰了他几句:

  “咳,……得,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您身子骨儿硬朗就全齐了。咱老哥儿几个想宽点儿吧。”

  “寿儿,你可真有人缘儿,别把我晾一边儿呀?”赵荣升打着哈哈,走了过来。

  “赵师兄!”孙耀庭握住他的手,说:“这些日子老没见,挺想您呢。一见面,您就拿我打‘亢灯’啊!”(注:北京土语,一般比喻,拿人开玩笑的意思。)

  虽然,这些人都是一把子年纪了,见了面却异常活跃,扯起闲话就没完没了。直到主持人高声宣布,座谈会开始,这些极懂规矩的太监们,才纷纷落座,端起茶碗慢慢地用茶杯盖拨开上面飘浮的茶叶末儿,有滋有味地品啜起来。

  “这次座谈会嘛,就是一次‘神仙会’。来的都是太监,围绕这个题儿,谈什么都行,为的是给研究晚清史的后人,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大伙一边喝茶,一边聊吧。怎么样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