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学的境界_高华【完结】(59)

  还有一些网上发表的个人长篇回忆录,例如:丁人卜编著《难忘的岁月—安徽省无为县共产风史迹》,包含了丰富的史料。《一个乡村教师的人生回忆》,作者安寿,发表在“猫眼看人”,2007年4月发表,我是7月初看到的,说的是上海青浦县一位乡村教师的普通一生,其中写到“反右”和“大跃进”对作者一生的深刻影响,很朴实感人。这些正印证了某位哲人的话:“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另有两个综合性的、与民间回忆相关的网站,也受到读者的欢迎和重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办的“民间历史网”,以及加拿大陶世龙主办的“五柳村”。

  有两份个人主持的网络电子刊物,在记录历史方面也做出很大的贡献:

  1.《往事》。2004年由原中宣部干部郑仲兵创办,作者1939年生于福建长乐市。196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革”中两次入狱,1978年平反,后调中宣部理论局工作。《往事》不定期,已有七十多期,主要为回忆和专题研究文章。

  2.《记忆》,2008年9月13日创刊,综合性电子刊物,由吴迪、何蜀主编,已出26期。主要刊登“文革”回忆和研究资料。

  由此可见,互联网拉近了学院研究与民间的距离,促进了学院与民间的交融。民间对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兴趣一直较高,这可能和所处的时代有关,凡是与当代现实有某种关联性的历史,都会引起社会的兴趣。一些网站辟历史专栏,也设立个人专栏,如“天益网”等,也受到读者的欢迎。

  汤因比(1889—1975)说:“历史学家必须提防的事情之一,就是听任胜利者垄断对后人叙述故事的权力。”历史真相不是不可还原的,至少可以部分还原。民间书写的兴起体现了普通人的价值得到尊重,是人性的彰显。民间叙述的兴起也受惠于印刷术的改进和互联网、个人电脑的普及,但是对于研究者,在使用这类资料时还应详加考辨,与其他材料互相印证,以求更准确地反映历史真貌。

  2008年12月19日在华师大历史系

  2009年6月28日在华师大国史讲习班

  * * *

  [1] 唐德刚:《活在别人的历史里》,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4月10日。

  [2] 余英时:《历史研究要恢复“人”的尊严》,发表于2008年10月26日,来源:真名社区门户,作者:李怀宇(南方都市报记者)。

  [3] 参见《南方周末》编辑部评语,2009年1月,http://www.infzm.com/content/22360?efxh3。

  对张鸣“近代中国教育之我见”的点评*

  张鸣教授的报告非常精彩,表现出一个杰出学者丰富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我们教育发展的强烈责任感,我谈不上“点评”,就是谈一谈听了张鸣教授报告和读了他的文章后的几点感想。

  有关1905年废科举,我们只要是学过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但是,我们对科举被废的了解是非常粗浅的,只知道科举是考四书五经,八股,因为不适应时代而在1905年被废。科举制是什么?科举制的实质是什么?科举和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选官制度和知识传授系统有什么区别?科举就那么废了,为什么国人震动不是那么大?科举制被废带来的后果,尤其是对中国乡村结构和文化的影响是什么?应该说,对于上述问题,绝大多数的人,包括学历史的大学生也是基本不知道,或不关心,甚至包括学者教授也是讲不出什么道理来的,虽然我们有不少专门研究教育史的学者专家,但他们大多说得很不清楚,也没接触到问题的实质。

  张鸣别具洞察力,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回答了这些问题:

  一、严格来讲,我们的科举主要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属于选官制度,虽然随着科举的推行,学校制度(官学)日益和科举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科举制度事实上的附庸。

  二、人们真正学东西的所在,其实是私学(各种名目的私塾),真正的老师也是私学的教书先生(尽管在那个时代,人们一般对自己真正的受业老师并不重视,却将那些在考试中录取自己的官员当成所谓的老师。这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扭曲,目的无非是结成官场上的人脉)。所以,实际上,西方学校制度的对应物应该是中国的私学体系,而不是科举制度。晚清新政时大家众口一词的“废科举,兴学堂”,按理应是“废私塾,兴学堂”才是。虽然废科举后,私塾也走向式微,但那是废除科举的副作用导致的。

  三、废科举似乎表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热忱,其实背后却有古已有之的老套路在起作用。如果没有这种老套路,科举即使不可避免地会被废除,也断不会如此迅速,更不会如此的朝野一致。因为古代的中国人在政治上有个习惯,只要国家出了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是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制度上,甚至干脆就是皇帝自己家里有了麻烦,大家在找原因的时候,板子往往都打在“士”的头上,打在士风或者学风上,而最终又都反映在选举(官吏选拔)上。这是非常深刻的。

  四、科举制度在古代社会的作用,还体现在这个制度对日常生活的塑造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