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学的境界_高华【完结】(76)

  时代周报:读者对历史书写者的身份的确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有人说历史是建构起来的,你在写作的时候对以往的历史写作进行了叙事策略的分析,这一点是非常新的,在传统史学中很少见。

  高华:20世纪国共双方都有对自己历史的叙述,都很重视建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投注的热情和精力更多,成效也较大,某些历史论说的社会化程度非常高,似乎国人都能有了解,都知道甲乙丙丁,这是让我感受比较深的;国民党也有,但很粗糙。我们可以理解,双方的叙述都基于对领袖的推崇和突出“合法性”,但建构历史是20世纪的一个突出现象。你可以称其是扭曲历史,但很多的时候还是一种对历史的遮蔽或突出一部分历史。

  时代周报:历史书籍的出版热和阅读热持续很长时间了,作为历史学家如何看待大众对历史的热情?

  高华:读者对于历史通俗读物的热爱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起码在这样一个物质主义高涨的年代大家都还愿意去读历史故事。我想这和我们中国人历史情结有关,是长期历史氛围形成的。我记得有学者也提过,中国人在相当程度上把历史当作宗教来看待,因为我们没有一种西方宗教化的传统。历史给我们提供鉴往知今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对历史的感悟更多还是来自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历史学的研究者是用另外一种角度来读史,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历史学看做纯粹技艺性的东西,完全是与自己的生活状态没有关联的。但是,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历史学家不可能完全离开这样的背景,我们对一百多年甚至更为久远的时间中的事件会有很多触动,特别是以历史研究为志业的人。当然我不反对把历史研究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但历史学家都会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看待历史。

  时代周报:你觉得自己幸福吗?

  高华:对什么是“幸福”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这让我觉得很幸福。另外我们经历过这样的时代,能亲眼看到1978年后的这种历史转折和变化。比起那些没有看见这些的人,我觉得也是值得高兴的。当然,我们生活的环境有许多的不公和不义,但我不企求一个早晨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一揽子解决主义”是一种空想,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甚至会带来可怕的后果。我们应尽自己的努力,能改进一点,就做一点。我之前说过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完美主义的世界观是有问题的。

  * * *

  * 载《时代周报》2010年3月31日,第72期,发表时名为《高华:蒋介石是一杯平庸、世俗的卡布奇诺》。记者曾园。

  答《亚洲周刊》:回看国共六十年*

  问:近十年来,国史(党史)研究的状况如何?还有哪些限制?

  高:有几本重要的资料性著作出版,如《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2003年出版的《毛泽东传》(建国后部分),也使用了较丰富的史料。张素华的《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是很重要的成果,资料很丰富。再比如杨奎松利用档案资料对“镇反”运动进行的实证研究,沈志华运用了中、苏等方面的史料,对50—60年代中苏、中朝关系所做的研究等。还有一些在海外出版的著作,如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杨继绳的《墓碑》等。其他的研究成果,印象不深,其中有一些是重复性的研究。

  有关研究的“限制”问题:现在如果研究明代的城墙或鼻烟壶制作工艺,那是完全自由的,也会得到国家资助,这毕竟和现实没有任何联系。

  问:回看过往六十年,你觉得历史的迷雾是否已经基本拨开?有哪些特别值得当下的中国人关注,去汲取教训?

  高:这要看怎么理解。大的方面,都有研究者涉猎了,是否深入,还远远谈不上。例如: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后,中央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2月至7月这半年就没搞运动,这在毛时代是罕见的。8月,毛就在北戴河重提阶级斗争,发起反击。这半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已知的是,有刘少奇对“三自一包”的默许,有周恩来、陈毅在广州会议上对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有对大批“右倾机会主义者”的平反,有对香港电影的进口等。现在我们还知道,在这半年中,一些省开党代会,有的同志就在会上直接要求中央为彭德怀平反,我想这些省的党代会的事对毛肯定会有影响,而过去我们的研究者就从来不注意这些问题。

  再譬如,“革命”是我们在过去那个时代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句,革命实际上就是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回头看六十年前那些人们,当年他们是以什么的态度来接受或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的?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上海一些资本家痛哭流涕,有些人甚至向政府提议,将南京路改名为斯大林大街,幸而上海市政府没采纳他们的意见,否则以后又要把路名改过来。这件事也说明,当年的革命是如此深入,逼得这些见多识广的上海资本家实现了嘴巴革命化或超革命化了。

  学历史是否会汲取教训,这是很难说的。我们读史写史,往往着眼于“鉴往知今”,但是人类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忘性大,事实上,我们人类很难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所以还是余英时先生说的对,学史读史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性,或者说,我们可以从过去的教训中丰富人性,增长智慧,从而提升公民意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