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英雄无名:阎宝航_王连捷【完结】(37)

  阎宝航本想说服张学良,振作精神,发动东北军不抵抗日寇侵略。结果,不但没有说服他,反而弄得很不愉快。张学良抱住不抵抗命令不放,他无可奈何,精神上十分苦闷。

  阎宝航脱离虎口后,一直挂念留在教会的高素桐和他的孩子们。他走时,高素桐已怀七个月的身孕,她们在教会躲闭会不会发生危险呢?在离开家那天,他告诉高素说他要回来接她们走的,没想到会不辞而别。日本人占领沈阳会不会去寻找她们,她们会不会落入魔掌呢?

  九一八事变后,高素桐带着孩子们一直在教会躲避。在那十几天里,她们通过来教会的外国人得知一些消息。他们听说,在基督教青年会门口,日本人贴有一张5000元悬赏捉拿阎宝航的布告。她还听说,日本当局放风,“抓住阎宝航的家属给5000块大洋,把他的家属就像烧鸦片那样接到小河沿,倒上火油点天灯!”连教会的牧师也开始担心起来,生怕日本人闯进来抓走阎玉衡一家,坏了教会的名声。倔强的高素桐正在准备带孩子们离开教会回海城老家时,这天傍晚,教会来了一位五十多岁左右的人。他一见高素桐,就声称要送他们一家逃离沈阳。

  来人向高素桐自我介绍说,他姓赵,是钟表店的老板。他说,我认识阎会长。他是个义士,挺身而出,烧过日本人的烟,很了不起!为咱们中国人争过光。我听说日本人正在抓你们,我就到处打听,寻找你们的下落。我跑了好多地方,没能找到。后来我一想,阎会长是信基督的人,和基督教会一定很熟悉,阎会长走了,他的家或许能在教会里。真是天意,让我找到了你们。高素说,赵先生,我没有职业,又带这些孩子,找不到老阎怎么办?遇到危险怎么办?这不是拖累你么?赵老板说:“我在天津、北平都有分店,万一找不到阎会长,你的孩子我来供养。鬼子要杀你们,在教会躲避也不是长久之计。再说,咱们是中国人,不能叫教会这些外国和尚看笑话。你们准备一下,今晚上皇姑屯只有最后一趟通北平的火车了,不能再耽搁了。”

  阎宝航同张学良发生言语冲突之后,对张学良仍然抱着不抵抗命令的精神状态感?失望。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吴耀宗曾把他接到青年会去住了几天。吴耀宗认为,大势已去,家乡沦丧,不堪回首,便挽留他在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做事算了。此时,在上海海关任职的老朋友丁贵堂通过北平基督教青年会请阎宝航去上海海关工作。他的一些同事也都劝他说,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在安全之地仍有事情做,也算是祖宗有德了!有的问他,你们东北那个少掌柜(张学良)是否是“此间乐,不思蜀耳?”有的劝他,依靠东北这位张少帅实现复土还乡的愿望,恐怕是天方夜谭了!

  起初,阎宝航认为,在家乡沦丧的情况下,一个沦落之人,异地供职,本在情理之中。况且,主帅精神萎靡,一个小小的人物何谈成就复土还乡大业!可是,他又不同意对少帅“此间乐,不思蜀耳”的议论和评价。

  阎宝航认为,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丢失了东北,全国上下一片哗然,纷纷对他进行谴责,称他是不抵抗将军。“此间乐,不思蜀耳”确实引发他思考了许多问题。汉卿是国难家仇集于一身的人,他怎么能忘记这一点呢?

  在那些日子里,阎宝航几乎天天可以听到张学良在接见东北籍旅平学生、东北军下级军官们所作的保证:

  我姓张的如果有卖国的事情,请你们将我打死,我都无怨。大家爱国,要从整个做去,总要使之平均发展。欲抵抗日本,必须中国统一;如果中国在统一的局面之下,我敢说,此事不会发生。我如有卖国行为,你们就是将我的头颅割下,也是愿意的。

  十一 虎口余生疾呼抗日(3)

  我听从中央、忍辱负重,不求见谅于人,只求无愧于心。我敢断然自信的,第一,不屈服,不卖国;第二,不贪生,不怕死。

  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庐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去东北,余心永远不安。

  国土不能守,父仇不能报,我是一个民族罪人,我有何面目再见东北父老!

  出于对张学良的了解,阎宝航相信他说的这些是他的真心话,并且逐渐领悟到,这不抵抗主义的发明权不是张学良,而是南京蒋介石的卖国政策。他所以执行这个不抵抗主义,是因为“日本这次来犯,其势甚猛”,光靠东北军抵抗,势单力薄,而难取胜,“必须以全国之力赴之”,方为上策。

  这时,王化一、卢广绩劝说阎宝航接受张学良的建议,与他们共同谋划成立东北救亡团体事宜,阎便暂时打消去上海的念头,致力于成立东北救亡团体。张学良得知阎宝航同意留下,十分高兴,当面向阎宝航说明自己当时情绪不对,言语有失,特表示歉意。阎宝航也做了自我批评。9月27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立,阎宝航被选为常委,宣传部组长。

  10月下旬,杜重远来到北平,他曾作为救国会宣传部副部长,和阎宝航一起从事救亡宣传工作。有一天,杜重远收到上海的邹韬奋的信,邀他去上海他的书店和《生活周刊》工作。杜重远有意接受邀请,便同阎宝航商量说,咱们两个人中有一个应该去上海。阎宝航不解其意,便问:“乾学兄是东北工商业名人,在上海也有许多朋友,为了谋生供职自不成问题。”杜重远笑道:“依你在外面的交往和威望,玉衡兄更有条件去上海。我所以想到上海,我是想,救国会应该有代表在南方,以便沟通关内各救亡团体的联系,利用那里的阵地开展东北救亡活动。”阎宝航知道,杜重远在东北时候就是《生活周刊》的热心读者,他的肇新窑业公司有不少职工订阅《生活周刊》。杜重远以救国会联络员身份去上海开展救亡活动,是个好主意。他便向杜重远谈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他曾一度想去上海供职,后来觉得不对头。张汉卿虽然执行不抵抗命令,但丢了东北也不是他的心愿,所以他暗中支持成立民众抗日团体,现在这里需要人,我不能走。乾学兄南下上海,一定会扩大我们救国会的影响,使东北救亡工作做得更有成效。杜重远说,少帅受不抵抗命令的束缚,我们这些人却不应有什么顾虑了,应该放开膀子干,一齐对不抵抗下手。反正我是下了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要干下去。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