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胡宗南大传_经盛鸿【完结】(9)

  胡宗南祖上几代,都是社会下层的中小知识分子。胡宗南的父亲胡敷政,字际清,是国学生;母亲王氏是镇海县小巷人。胡宗南是他们的长子,也是第一个孩子。

  胡宗南出生后的第二年,胡敷政为谋生计,受族兄胡汉政之邀,到浙西湖州府属的孝丰县(今此县境并入浙江安吉县)鹤落溪村经营药业,并学习从事清丈田亩的技术与知识。

  胡宗南4岁那年本书关于胡宗南的纪年,采中国传统的以虚岁纪年法,实足岁数当减去一年。下同。,即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旧历六月二十九日,胡宗南的生母王氏夫人病逝。幼年失母,父亲又远在异乡,胡宗南孤苦伶仃,其处境与心境是颇为凄凉的。但也磨炼了他较为坚韧果敢与吃苦耐劳的个性。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历1902年,胡宗南虚龄7岁,他的父亲胡敷政续娶了一位吴氏夫人,并在孝丰县鹤落溪村定居下来。这年年底,胡宗南被其父带到孝丰一道生活。从此,胡宗南就从浙东来到了浙西。

  胡宗南孝丰故居

  孝丰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为湖州府辖,西与皖南相接,北与苏南相近,境内多低山丘陵,属莫干山与天目山,盛产林木,尤以竹多,满山苍翠,如竹海然。

  胡宗南到孝丰的第二年,已虚龄8岁,被其父送进本村的私塾,读《四书》《五经》等。中国封建社会中“君贤臣忠,文治武功”等传统政治思想,给胡宗南留下了深刻影响。

  在这一年,胡宗南继母吴太夫人生其弟胡仲。

  胡宗南在私塾中读了六年书以后,到了1909年,清宣统元年,新的时代潮流也冲击到偏远落后的浙西农村。这年胡宗南14虚岁。他的父亲于2月间将他送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学习。这是一所新式学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作息制度多受西方影响,有许多新时代的特点与内容。

  胡宗南进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之前一年,他的继母吴太夫人去世。隔年,其父再娶章太夫人。1910年章太夫人生其二弟胡琴宾。章太夫人将胡宗南弟兄三人抚养长大。张朋园、林泉、张俊宏访问,张俊宏记录,郭廷以、张朋园校阅:《王微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6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版,第15页。

  少年时代(2)

  胡宗南进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后,学习勤奋刻苦,努力吸取各种新知识。即使在寒暑假他回到鹤落溪家中时,也不放松学习。当时他全家赁居村人储亿千家,房屋狭窄,两家人口与小孩又多。胡宗南为避喧闹,就将侧屋一间无人居住的房间打扫干净,携书读其中。夏天蚊多,胡读书为避蚊咬,乃仿古人,将双足放入两只空酒瓮中。胡宗南少年时代养成的读书习惯,不仅使他后来戎马一生中始终爱读史论文,而且也是他后来在国民党军人中能见识超群、独树一帜的原因之一。

  胡宗南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在他进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读书的第二年,在学校以才能与成绩甄别学生时,被列入甲班。

  正当胡宗南在孝丰县高等小学堂读书近三年、即将毕业之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偏僻的浙西小县城孝丰也激荡起来了。1911年11月12日,在同盟会会员王立三等人的策动下,孝丰宣告光复。年方16岁的胡宗南与同学们一片欢腾。他们采取的第一个响应革命的行动就是剪辫子,剪去这满清专制王朝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耻辱。在全校学生中,胡宗南的同班同学章云第一个剪掉辫子,胡宗南则是第二个。

  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民主革命。孝丰县光复后,像全国许多地方一样,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革命政权与革命秩序。四乡土匪蜂起,驻军横行无忌。胡宗南所在的高等小学堂校舍也被驻军占驻。胡被迫回到鹤落溪家中。当时有号称“爬平王”的土匪林金魁啸聚孝丰北乡郭孝山,四处抢掠。鹤落溪村人谋以护村自卫,乃先发制人,集合丁壮“追剿”。年方16岁的胡宗南不以自己年幼文弱而退缩,愤然参加前列行动,随村人携枪深入郭孝山,与土匪激战数小时,终将土匪赶走。费云文:《模范军人胡宗南》,刊(台北)《中外杂志》第31卷第2期,第36页。这可算是胡宗南第一次参加军事作战行动。

  在这兵荒马乱中,胡宗南所在小学堂提前为他们举行毕业考试。

  胡宗南在孝丰县立小学堂毕业后的第二年,即民国元年,公历1912年的春天,他又考入了设在湖州的公立吴兴中学校。他在经济上得到了在孝丰高等小学堂的同学章云的资助才得入学,入学后所用名仍是胡琴斋。

  湖州,又称吴兴,位于太湖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名城,境内河道纵横,商业兴盛,丝绸业尤称发达。湖州的文风更是千年相传不衰,城内有许多著名的学校与藏书楼。

  胡宗南所就读的公立吴兴中学校位于湖州城中心爱山书院原址。关于这所中学校的建立还有一段可记载的历史。

  少年时代(3)

  清末,西方基督教会势力在上海及其毗邻的江浙地区迅猛发展。教会学校在各地纷纷建立。湖州为三吴名城,外国教会自不会放过。他们通过湖州一些人,将湖州文庙前的一大块废地购去,然后就在这里建造教会学校——东吴第三中学。这所教会学校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校址直逼湖州文庙,简直是在向孔夫子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示威。这使得湖州地方士绅大哗,认为有辱邦国,有辱斯文。他们推举湖州地方著名人士沈毓麟等人为代表,与教会方面交涉,要求收回这片土地,未成。双方乃对簿公堂。腐败胆怯的清政府地方官以事关外国教会,乃将此案件推给上海租界的会审公堂去审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