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个杰出犹太家族的中国情缘_[以色列]欧慕然/唐建文【完结】(88)

  我每年都在商店和超市里看到堆积如山的各式月饼,也学会了中国人的习惯,买上一盒月饼给朋友和有业务关系的人们送礼。给信教的犹太人送月饼就不太合适了,在各种原料制成的饼馅中心有一小片猪肉,那是犹太教徒绝对禁止食用的。我想起在西方的华人餐馆里,每逢用餐完毕,总见服务员送上来一些小点心,剥开里面会露出一张小字条,上面写有各种祝福。这也许是月并故事的延续?清明节的香火清明节是在四月初,不是欢庆的节日,而是哀愁和凭吊先人的日子。这天,在天堂和在人间的亲人团聚了,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举办纪念仪式,表达对故去的亲人的哀思。清明节的前一天,人们习惯不吃热食,只吃冷餐,是所谓“寒食节。”我听说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王的长子晋文公,被王妃诬告他阴谋暴乱,逼他出走,以阻止他继承王位。晋文公别无出路,只好带上随从流亡他乡。他携老母和众人藏身绵山,断了粮食,饥渴难熬,随臣介子推在自身股上剜肉为王子充饥。晋文公得救后才知食物的来源,感激涕零,跪地拜谢。王妃死后, 晋文公归国为君,重赏群臣, 唯独忘记了拯救他性命的义士介子推。后来国王想起此事,派人上山寻找这位救命恩人,但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拒绝出山。文公听从进谏,放火烧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想到最后发现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国王非常内疚和后悔,下令纪念这位恩人,每年这个日子严禁生火,人们只吃冷食。这个习惯从此流传下来,人们祭扫先人的日子也就成为了“寒食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一个通性:一方面,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忠心耿耿,做出牺牲,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容易淡忘而疏忽了忠于我们并慷慨帮助过我们的人。我是在贵阳赶上清明节的,主人应我的要求将我领到该市一家主要的陵园观看节日活动。着实是大开眼界了,只见前来祭扫的人群络绎不绝,他们将食物和钱币(大张的假币)等祭品摆放在坟前,点燃香烛,燃放鞭炮,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香火和硝烟的气味。人们在墓前或跪或立,面对篆刻着先人姓名和生卒年月的墓碑喃喃祷告。引起我特别注意的是陵园的构成:山坡顶上是高档区,每座坟墓上面都立着死者的石雕头像,非同一般;第二部分下葬的是身份较次但还算体面的死者,第三部分则归相当于中等阶级的普通人了。给我们开车的司机,他母亲几个月前刚刚去世,我问他母亲的坟墓在哪里,他二话不说,将我们带上一条崎岖小道,来到邻近一个山头,一看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阶级的划分何其明显,我颇为惊讶。人生在世的社会结构是有差别的,但人死后也要分三六九等,这就奇怪了。我想,一个尊重人人平等的国家,对已经过世的人也是应当同等对待的。假如我没有说错,中国社会的等级根源太深,一时间难以根除,虽说谁是受尊敬的人、谁在社会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观念已经改变。现在没有了皇帝,但官僚等级依然存在。2010年3月末在上海,碰到一些初次从以色列来到上海的朋友,他们要求我给他们当旅游向导,这时正好快到清明节了,我就建议他们到时候去现场看看中国人扫墓的热闹情景。我们因有别的事情先到青岛去了,留下他们在上海,但后来得知,他们错过了清明扫墓的机会,据他们说,跟谁也打听不到要去的地方。也难怪,对老外来说,墓地并不是一个游览的目的地。我们自己倒是在青岛赶上了清明节的活动。我们来到郊外一片墓地,看人们熙来襄往,在自家先人的坟墓面前摆放上食品鲜花,点燃香火,为去世了的亲人虔诚祷告。有人看见我们这些老外,颇为好奇,问我们来干什么,我告诉他们说,哈尔滨有我们祖父的坟墓,趁清明节这个机会,我们就地到这里的陵园来,也是为了给我们的先人寄托怀念和敬意。这一番话,拉近了我们和对话人之间的距离,好像我们都是在同一个世界上,为在另一个世界里的共同亲人在天之灵祝福。

  中国人和犹太人之间的一大共同点就是怀念和尊敬去世的先人。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之间的感情联系,正是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现实之间的粘结剂。我们尊敬我们的前人,正是尊敬历史和悠久的文化,尊敬将中国人和犹太人联结在一起的纽带。少数民族节日 瑰丽的多元文化我想,不接触中国的少数民族,不参加中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汇聚着许多少数民族,这是由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不同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的8%,汉族占人口的比例为92%。但是,只占人口8% 的少数民族却给整个民族大家庭增添了特别的色彩。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以及其他著名的名胜古迹,固然是不可不看的,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全面了解中国多姿多彩的面貌,你还得深入到各省市地方,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亲身体验中国这个伟大文化大熔炉的灿烂光辉,其中包括少数民族奇丽的节日。至少对像我这样一个老外来说,参加少数民族的节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莫大的乐趣和很有教益的体验。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齐聚一堂的缩影。全省居住着26个少数民族,占全国56个民族数目的几乎一半。少数民族的节日,有许多都可以在云南省看到。到云南就必须到丽江,那里有非常值得欣赏和了解的宝贵古文化遗产,一种可以称为远古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充满魅力的鲜活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最有意思的是东巴古代文字 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不是用字符而是用绘画表达事物的意思。这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图形文字,但东巴人大多数都不会读不会写,唯一会用图形文字的只有东巴教士。常说男强女弱,这在丽江就不对了, 在丽江,当家的是妇女而不是男人。沿着狭窄的街道,你看到的都是妇女,下午来到老城的中心广场,你还会有幸碰到她们跳舞。妇女的服装特别有趣,结婚前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甚至牛仔裤,但结婚以后只能穿传统服装了。我们到过丽江5次,也许我们还会去第六次第七次。如果有人问我,到过北京和上海,第三个该去的地方是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云南,一定不要错过丽江。”丽江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称号的中国唯一城市。彝族火把驱魔在云南,彝族火把节是少数民族当中最盛大的一个节日,这是彝族同胞的传统新年。火把节是在中国农历6月下旬,相当于公历7至8月,共举办三天 ,村上各家各户宰杀牲口,祭拜天地, 彝族男女老少倾家出动,汇集在村头寨边的广场,举办各种庆祝活动。这里有精彩的民族竞技表演,你不必专门跑到西班牙去看斗牛, 到云南参加火把节就足够了, 你也用不着上美国去欣赏摔跤比赛,你可以在这里看到这种激烈竞技。我有幸到过这里,平生第一次看到不是在体育场而是在野地里举行斗牛,看到不是在赛台上而是在光秃的野地里举行的男子摔跤。彝族火把节以石林和楚雄两地最为隆重, 到了晚上,人们集中到村头的广场上,点燃火把,烧起一堆堆篝火, 尽情欢歌跳舞 ,通宵达旦 ,以示驱魔除害,祈求丰收和幸福。 穿着华丽民族服装的彝族青年男女,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放声歌唱,翩翩起舞。 彝族男女青年也趁这个美好的节日选择情侣,在篝火堆旁,在夜幕底下相识和谈情说爱。在昆明石林风景区,你可以看到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与当地的彝族人民一道,手持火把,把整个大地照得通红透亮 。彝族多数生活在山区和半山区,是旱地作物民族,刀耕火种,一年四季都有火伴随着他们,无论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火,火塘里的火苗一年到头不熄灭,其民族性格像火一样刚强、粗犷、强悍。彝族人相信,火具有超人的力量,能够击退魔鬼,驱赶恶煞。一次到云南访问,参加彝族的火把节, 看到每家每户门前都点燃着火把,村子中央立着的一支最大火把竟有20米高。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