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桥的故事_[日]中野京子【完结】(16)

  先不说在陆地上,就说从这座桥上众多林立的店铺中穿过,这在技术层面突破就极具困难,但瓦萨里在半年之内就完成了走廊的建设。从宅邸延伸出的这条细长的隧道状长廊连接到阿诺河时,便通过台阶将其架高。回廊建于维奇奥桥鳞次栉比店铺的上层(“并非戏中戏,而是桥上桥”),一直通向对岸。又延伸到岸边的办公厅。这条神秘的钩型通道后来被称作“瓦萨里长廊”,总长达一公里。

  多亏了这条长廊,美第奇家族从未在维奇奥桥上被袭击过。但具有讽刺性的是,美第奇家族的势力却从此一落千丈。

  岁月流逝,曾经为防备暗杀而建造的瓦萨里长廊,如今变成了世界罕有的专收自画像的美术收藏馆。无数名人的自画像都收藏在这里,如乔托、拉斐尔、杜勒、鲁本斯、伦勃朗、安格尔、德拉克罗瓦、夏加尔,还有日本藤田嗣治的自画像等。

  因法国大革命而流亡的女性画家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因给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绘画肖像画而出名),在顺路到访佛罗伦萨时,向收藏馆送上了一幅自己的自画像。从那时起,请求收藏馆添加自画像,已然成为了画家至高无上的荣誉。如今,这里汇聚了1700多件作品,确实非常难得。

  然而,更为难得的,是由自画像群激发了不同寻常的热情。有的人自我陶醉,有的人讥讽嘲弄。有的人袒露内心,还有的人暴露“虚无”。画家们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技艺,彰显着自我风貌和人格,呼喊着:“看啊,看啊,快看我!”正因为如此,这股热情必然比一般肖像画更为强烈,不会越看越厌倦了。

  如此这般不断地被注入新鲜血液与功能,也许,这就是老桥的魅力所在吧。从通行场所到商业街区,再从政治“通道”到艺术长廊。说不清,道不明,充满了意大利风情。

  横跨在阿诺河上的大桥

  维奇奥桥 佛罗伦萨(意大利)

  全长:84米 宽:32米

  1345年重建 石拱桥

  很久以前,阿诺河一带为广阔的沼泽地。如今的维奇奥桥恰巧在两岸高地彼此接近的渡河点附近。这里便是架设桥梁的最佳地点了。

  史·第16章

  鸣门德国桥

  该桥位于德岛县鸣门市。

  在大麻比古神社绿树浓荫笼罩的一片区域内,唯有一处地方与众不同,有着别样的氛围。在这里,有一座富有中世纪欧洲风情的石拱桥。这座可爱的小桥长9.6米,宽2米,高3米,布满了手工建造的痕迹。它就叫作“德国桥”。

  难道这座桥是从德国移建过来的?

  事实并非如此。

  这座桥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100年的1919年,是由在鸣门的德国人建造的。为了取代已经坏掉的木桥,德国人收集了3000块石头,花费了3个月时间建成此桥。他们并非桥梁专家,而是居住在距离神社两公里处的板东俘虏收容所的德国战俘们。据说,当时他们修建该桥也并非被强制劳动,而是自愿的。

  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日英同盟的关系,日本对德宣战,并将于战争中俘获的5000名德国战俘移送到日本各地。其中近千人被送到板东俘虏收容所,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从1917年到1920年的三年时光。

  时任收容所所长的陆军大佐松江丰寿,从一开始就决定以人道的方式对待战俘,尽量给予其自由并希望建立友好的关系。军官首领的想法立刻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士兵中,于是管理战俘的日本士兵并没有将俘虏视为残兵败将进行虐待,而战俘逃走的事件也几乎未曾发生过。

  收容所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一个小城区一样。俘虏们发挥各自在家乡原本的职业优势,开办了面包工厂、啤酒厂、乳畜场和乐器制造厂等。甚至还开办了拥有摄影师的报社,发行了名为“板东收容所”(收容所,das Aufnahmelager,德语“营房”之意)的报刊。除此之外,语言学、体育、戏剧等文化活动也十分活跃,他们在类似文化中心的地方开办了一些讲座。所有活动中举办得有声有色的当属德国人的音乐活动。他们不仅组织了合唱团,还组建了管弦乐队,举办的音乐活动多达数百场。

  仅仅是以上事例,就已经很难得了。更加显示出该收容所特殊性的,是俘虏们与当地人的交流融合。鸣门市的居民对战俘们很热情,称他们为“德国先生”,双方不仅进行买卖等经济活动,还积极学习和吸收对方的文化。收容所举办的演讲会和音乐会逐渐成为整个城市的文化活动。最早聆听到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整曲合唱版演奏的亚洲听众,正是鸣门市的百姓们。

  更加令人惊讶的是,在战争结束后,竟有150多名德国人没有踏上归国之路,而是选择留在了日本,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其中,以“年轮蛋糕卷”著称的西点品牌“Juchheim”和香肠制造商“Lohmeyer”的创始人都是来自原板东俘虏收容所的战俘。

  1972年,当地修建了纪念日德友好的“鸣门市德国馆”,并在这里展示了当时珍贵的历史资料。

  殊死搏斗、被敌军捕获并被剥夺了自由,从此过着俘虏生活,以及战俘尝试逃跑给当地百姓带来的打击与麻烦,这些是电影《大逃亡》(约翰·斯特奇斯导演)中呈现的情节。与此对战争的思考方式相对照,我们就会发现板东俘虏收容所是何等的与众不同。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