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考古传奇_西拉姆【完结】(59)

  第三部分:关于塔的记载尼布甲尼撒的黏土牌词典(图)3

  在这一词多义的荆棘中,怎样才能开辟出一条通路来呢?起初谁也不知道.这些不利的消息,尤其是罗林生的报告公开以后,在学者当中造成了震动,而一般读者则感到恼火.专家们当然一致认为总有一天总有人会看得懂这些古文字,于是一场争论在专业的与非专业的研究人员之间展开了.许多专家和业余研究者,许多作家———知名的和不甚知名的,在科学和文学报刊上提问:是否可以真的相信,如此杂乱无章的文字竟然会被人当做交流的工具呢?是否应该接纳某些人的保证,认为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将来会变成能够读懂的文字呢?人们提出了猛烈的抨击,专家们成为了攻击的靶子,罗林生首当其冲,罪名是他开了"不科学的玩笑",所以应该"就此收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其上下文太繁复,不作转录)就能够说明第三类文字难以捉摸到了什么程度.r的音能够用六个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其不同取决于用在ra、ri、ru、ar、ir和ur六个音节中的哪一个里.然而假设需要表示ram或mar的音,即在ra或ar之上加一个声母,结果却由发音不同而造出了一个新的表意词.这个新的表意词的组成部分还不能决定它的发音.进一步说,如果几个符号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表意组合,用来表达某种内容,但这个表意组合的发音并不是构成它的每一个符号的发音的集合.比如第三类文字中代表著名的国王尼布甲尼撒名字的几个字,如果依照每个字母按顺序读出,就会读成"安—帕—撒—都—西斯",然而实际上也读作"尼布甲尼撒".

  在外行人看来,这时楔形文字的破译工作简直就是一团乱麻.但就在这时,近百块黏土牌在博塔当年挖过的库云吉克出土了,后来考证它们是公元前7世纪中叶的产品.也许这些泥牌是为了帮助后世的学者而特意制作的,因为大量的单词表被刻在了上面,把表意文字的发音、含义同拼音文字照写出来了.这些文物的出土的意义极为重大,因为翻译古文的人从此可以使用一部"词典"了.可以看出,当时旧的多音节象形文字开始向拼音文字简化,词汇对照表在这时才造出来了,作为楔形文字初学者的辅导资料.渐渐地,几本"阅读指南"和"词典"根据这些黏土牌编成了.词典把苏美尔词都注出了闪米特文的释文.最后,一部类似百科词典的工具书出土了,里面有各种物品的插图,其中属于法律和宗教仪式中使用的东西,附有苏美尔语和闪米特人的名称.这些材料的意义虽然是重大的,但是它终究是不够完备的,只不过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已.对这些复杂而含混的楔形文字,破译工作者要克服多少困难、走过多少弯路、钻入多少死胡同之后才能最终破译出来,其中的艰辛只有专家们才能深深体会.像过去开拓新领域的学者一样,罗林生公开宣称他能看懂这些最难懂的楔形文字时,也遭受了不少攻击和诽谤.这时伦敦皇家亚洲学会做出了一件学术史上罕见的,乃至空前的事情.皇家学会给四位最著名的楔形文字专家———这四个人互不认识———各发了一封密信,信中要求他们尽快译出随信附寄的一篇最新出土的亚述语古文.这四位专家为罗林生、兴克斯、塔尔伯特和奥颇特.四个人同时动手翻译,谁也不知道另外三个人的活动,并且各自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最后,四个人都把各自的译文密封寄回,四篇译文由一个专门小组进行破译.那些过去一听到谁说他能破译楔形文字就百般嘲弄的人,现在被证明是错了:这些极其复杂的多音节文字的确能够看懂.四篇译文大体上是相同的.当然,这次超常规的测试活动招致了亚述学家们的不满,他们觉得自己被愚弄了.他们认为不管一般群众怎么拥护,这种测验方法是违背科学的.但是没关系,1857年,《亚述王梯格拉斯———辟勒塞的铭文:罗林生、塔尔伯特、兴克斯博士、奥颇特译》一文在伦敦出版了.这本书令人无比信服地证明了,尽管译者走过了各自不同但无不极为坎坷的道路,但破译的成绩是准确而又符合科学的.亚述学仍在继续向前发展;十年之后第一部亚述语基本语法书问世了,学者们接着动手探究亚述口语的奥秘.现在能读楔形文字的人已不计其数了.但有时也碰到困难,那是因为泥牌不全或刻工不良所引起的;这些古老的泥牌经过3000年的风吹雨淋、烈日曝晒之后,给人类带来一些客观上的困难,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第三部分:关于塔的记载智斗总督的业余考古家(图)1

  在海德公园作为世界博览会会址三年之后,伦敦的水晶宫1854年拆迁到了西德纳姆,改为了博物馆.从此以后,西欧人才有机会欣赏到《圣经》里所描写的一些古城的豪华,而预言家往往把这些城市贬低为腐化和罪恶的渊薮.在这座新建的不列颠博物馆里,两间巨大的叙利亚住房和一座宫殿的正面再现出来了.这些展出的建筑物蔚为奇观,此前只有在《圣经》和神话般的游记里才能看到.一座古代的礼仪殿和一间帝王的寝宫在展览馆里搭起来了.展品中有人头狮身的飞兽和猎狮人、"征服英雄"、"大地之主"———吉尔加美什的形象.有些墙壁用的是巴比伦砖砌成的,这是一种带彩釉的砖,别处的古建筑是绝不会有的.墙上的饰板上画着打仗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描述的是2700年前亚述纳西尔帕执政时的景象.这些展品得以展出主要是因为奥斯汀.亨利.雷亚德的努力.1839年,雷亚德抵达底格里斯河上游的摩苏尔时,其处境和流浪汉差不多.但当西德纳姆的不列颠博物馆展出了他所找到的亚述文物时,他已经是英国外交部副部长了.在事业上,雷亚德和博塔、罗林生非常相似.三个人都有开拓型的性格,又都喜爱权力;既是优秀的考古科学家,又是普通人;参与政治、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却都具有机敏锐利的审美能力.雷亚德生在一个定居不列颠的法国家庭里.1817年他在巴黎出生,少年时随父居住在意大利,1833年回到英国学习法律,1839年游历了中东.他先在君士坦丁堡的英国大使馆住了七天,1845年开始在美索不达米亚开展考古发掘工作.1852年到1861年两度受命为外交部副部长,1868年出任负责军用建设事务的部长,1869年担任英国驻马德里特命全权公使.他从少年时期起就向往遥远的东方,渴望有朝一日能够亲自赶赴波斯、巴格达和大马士革.雷亚德22岁时就开始在伦敦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办公室很沉闷,工作单调而乏味,除了法庭外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雷亚德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毅然摆脱了羁绊.雷亚德在考古事业上走的是同海因利希.谢里曼完全相反的道路.两个人都是从少年的梦想出发;谢里曼的激情来自于荷马,而雷亚德则是《天方夜谭》.谢里曼首先全力以赴在金钱上取得富足,表现了出色的自制能力和经商才能;他首先成了百万富翁并享有国际威望,然后才从容地去兑现未了的少年心愿.但雷亚德没有这种耐烦心,他等不了那么久的,在自己还是一贫如洗的少年的时候,就一脚踏进了神话的故乡去了.在那里也得到了比神话故事还要丰富的经历,也收获了地位和名誉,从而一步一步地沿着社会的上升阶梯通达到功成名就的境界.然而,雷亚德也有一件事做得十分像那个德国著名考古学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谢里曼早在阿姆斯特丹的一间阁楼里就专心致志地学好外语;而年轻的雷亚德也动手做好一切准备,为的是将来到了自己神往的地方能够畅通无阻.他对许多实际应用的知识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法律的范畴,比如如何使用六分仪和罗盘;如何勘察地形等都属于他学习的范畴.他钻研了热带病防治和急救方法,学会了波斯语以及伊朗、伊拉克等地使用的其他语言.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