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国的软肋:大汉王朝四百年_[日]陈舜臣【完结】(148)

  “孔子有意恢复周之制度。”王莽避开对方的视线说。

  “周之制度乃周公所订,却没有传到现在。”

  “虽然没有传到现在,以你这么一位大学者,对周朝制度应该相当了解吧?”

  “在下稍有研究,所以大略知道。”

  “和我共同研究最为理想之周朝制度,用以复原‘周礼’如何?”

  “这是值得一做的工作。”刘歆道。

  ——请伪造经典,好让我要推动的事情有根据。

  王莽的要求,用意在此。对此允以“值得一做”,可见刘歆对伪造儒家经典一事是持积极态度的。

  王莽于复职后仅仅八年就篡夺汉之天下,速度不可谓不快。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汉王朝能轻易地被除了“风评”不错之外无甚才华的王莽所篡夺,可见其流弊已到无药可救的地步。

  由于多年苦心经营,王莽已逐渐被认为是个“圣人”。正因为如此,他的一举一动非格外谨慎不可。

  他把自己的女儿塞给才十来岁的平帝做皇后,而这也不是由身为“圣人”的他自己启口说的。

  ——希望皇上立安汉公之女为皇后。

  他让众人向皇帝请愿。为这件事情而上书的人日达千余,公卿、大夫等有资格进宫者,则亲自到朝廷奏请。实际上,王莽并不是收买这些人,他只是交代其中的一小部分人而已,其余则期待群众的附和。讨好掌握人事大权的王莽,一定会有回报。——这不是单纯的附和,而是巧妙利用人们的功利心态。

  关于禁止双字名一事已如前述。由于同姓同名的人愈来愈多,所以,起双字名的情形,到这时候已逐渐普遍化,而王莽却下令禁止这个风尚。

  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是“过去”没有的事情。

  过去,指的是神圣之时代,也就是周代。王莽极力推动回到周代之复古政治——这一点无异于推翻汉之体制。王莽认为这就是新体制。

  双字名之禁止,实际上也是如法炮制。王莽是先让别人上书,然后由他推动的。就此事上书皇帝的不是别人,而是匈奴单于。上书的内容是:

  据闻汉廷以双字名为卑。因此,臣属愿将“囊知牙斯”之原名改为“知”,以从圣制。

  实际内情是,王莽令使者前往收买单于,使他写了这封奏文。

  王莽决定使自己的地位更上一层,此为篡夺天下的手段之一。虽然“大司马”已是为人臣者的最高位,但这并不算特别,因为哀帝之同性恋对象——即二十一岁的董贤——也曾就大司马这个职位。王莽要的是从未有人坐过的特别宝座。

  大司马或公侯之头衔,在他看来微不足道。他想要史无前例的称号。这样的称号当然需要创造。结果,他想出了这个称号,不过,和过去一样,并没有由自己说出来。身为圣人,这样的事情绝不能做,他遂又借助于别人的口与笔。

  这特别的称号是什么?

  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人臣而几乎与皇帝同尊者,唯有商之开国元勋伊尹和辅佐成王的周公两人。伊尹称为“阿衡”,周公则称为“太宰”。

  安汉公较有圣人之称的阿衡及太宰犹胜一筹,其功绩足以匹敌后二者之总和。恳请皇上准予以“宰衡”为安汉公之称呼。

  这样的请愿书达八千封之多。

  一个人而兼备两位皇帝代理人的称号,因此,“宰衡”这个名称,给予人超越皇帝代理人的印象。

  王莽开始使用“宰衡”之称号是元始四年(公元4年),于翌年五月他更拜领“九锡”之位。

  九锡之位的人可以使用与皇帝同样的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纳为“内”之意。当时的人可以在屋外设石阶,在屋内设石阶则为皇帝之特权)、虎贲(特别亲卫仪仗队员)百人、铁钺、弓箭、祭器等。

  称号和格式几乎接近皇帝,王莽的野心到了快要完全实现的地步。

  顶多再一两年……

  王莽如此认为。

  为了要篡夺连绵达两百年的王朝,一切非异常谨慎不可。

  万事依照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只有一件事他未曾料到。

  这件事情是,平帝出乎意料地敏感。表面看似温顺的他,内心里对王莽的所作所为,好像甚为不悦。这一点,可以由他的表情和行止窥见。

  皇上十四岁了……

  到了这个年龄,几乎已不需要辅佐人。

  虽然王莽步步为营地即将成为皇帝,但目前的他,毕竟还是臣属身份。

  ——王莽有叛逆意图,应即诛杀!

  倘若皇帝下此诏,结果将会如何?王莽一派人士占廷臣的八成以上,因此,王莽确信自己绝不会发生被逮捕或遭诛杀之事。

  但这必须以廷臣之八成“完全效忠”王莽为前提。因为其中可能有不少人表面对王莽效忠、内心却摇摆不定甚至憎恶王莽之专横——这样的人尤以皇族为多。

  遭逮捕后,会被拖着绕行街市,然后在刽子手的刀下脑袋落地——王莽想象这个场面,禁不住地捏了一把冷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