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如这不是先秦_陈骁黎【完结】(10)

  坚白石离,大概是说有一块石头,用眼视之是石头形状、而它是白色,用手触摸感之则是硬……所以你印象它是石头,是因为你的视觉+触觉+心识判断(据其形状)而成。但这并不一定真实,因为它作为石头存在着,只是你自己将视、触、识三觉合并理解从而认为它是石头而已。因此,他的结论是:白色与坚硬并不是结合在石头里面,而是脱离石头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离坚白”学说的主要论点。这一学说把事物的各种属性一方面与物质实体割裂开,另一方面又把它们一一孤立起来而否认其统一性。这在哲学上就意味着一般不是存在个别之中,而是可以脱离个别单独存在的。公孙龙“离坚白”学说的诡辩性质,在他的“白马非马”的命题中表现最为明显。这是西方哲学范畴里的认识论,注重拆细分析,故冯友兰先生冠之以“离”字。《淮南子》说,公孙龙“别同异,离坚白”。

  公孙龙与惠施的“合同异”说正相反,完全脱离感性认识,只强调概念的逻辑分析,具有十分浓厚的形而上学特色。但在逻辑学上,他的贡献是值得重视的。

  惠施的“历物十事”也分别体现出了他的宇宙时空观、运动论、相对论、矛盾统一、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以及用“变量”的引入试图解释自然界,初具微积分学的小小萌芽,其次,也在命题中体现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是“止贪争”,“泛爱万物”(《庄子·天下》)、“去尊”(《吕氏春秋·爱类》)和“偃兵”(《韩非子·内储说上》),类似于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二者作为下层阶级的代表,在释放奴隶,解放生产力上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惠施的“泛爱”是无差别的更广泛的爱,比墨家的在承认人有贪富贵贱差别的前提下所讲的“兼爱”,在追求“众生平等”这一目标上走得更远。

  2.杂家:博物学家的前辈

  杂家,是先秦时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学术思想中的九流十家之一,杂家之所以为杂家,是因为杂家不具有原创思想,而以取各家所长、避各家所短见长。杂家在历史上并未如何显赫,虽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实际上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班固《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认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两汉之间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他还指出,战国晚期以后,思想多倾向混合。法家是一个大混合,阴阳家也是一个大混合,道家是一个更伟大的混合,汉朝的儒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混合——这些学派其实都可以叫做“杂家”。

  虽然杂家的著作中都崇尚道家的政治主张,但这不是杂家流派的全部内容。所以说,道家与杂家不能混为一谈。《汉书》的分类是有其根据的。杂家虽然并非原创,但它研究的还是人类社会的哲学,对于乱世而言,这样的流派学说有其存在的土壤。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而当时的学术思想界,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吸收了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击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通过采集各家言论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吕不韦,杂家的代表性人物,战国末年秦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庄襄王即位之后,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死后,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门下有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名《吕览》(也即《吕氏春秋》),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规律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