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如这不是先秦_陈骁黎【完结】(12)

  中国古代史上唯一的小说家代表虞初,为西汉河南洛阳人。其事迹多已散佚。据《史记》、《汉志》所载,虞初于武帝时,以方士侍郎,乘马衣黄衣,号黄衣使者。虞初虽为西汉人,其功于小说家者为汇编丛谈之小说。虞初所作《周说》,共计九百四十三篇,原书失传。由于《周说》的失传,虞初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没有得到确立,仅见于书者唯《汉书·艺文志》而已。几乎所有的文学史都很少记载虞初的事迹和他的小说创作,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偶有所记,亦几近于《汉书·艺文志》而已。但实际上虞初对小说创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谭正璧编撰并出版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说:“书虽不存,但因之被推为古代唯一小说作家”。后世称虞初为小说创作的鼻祖。《文选·西经赋》中张衡云:“小说百家,本自虞初”,由此可以看出,虞初的地位之高。后人有以虞初为小说命名的,始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载《虞初周说》,张衡《西京赋》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虞初旧释人名,但明人搜集《续齐谐记》和唐人小说8篇,刻为一书,命名《虞初志》,《四库全书总目》作《陆氏虞初志》,直以“虞初”作书名。后汤显祖有《续虞初志》四卷,邓乔林有《广虞初志》四卷,大抵收集前人文章,非自撰写。清初张潮的《虞初新志》也是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汇为一编,共二十卷。后郑澍若又有《虞初续志》十二卷。各种“虞初志”都是短篇小说选集,如《虞初志》《续虞初志》《虞初新志》等。虞初的《周说》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据东汉人应劭所说:“其说以周书为本”,就是说虞初是根据《周书》写成小说《周说》。因此有人估计《周说》很像是一部通俗的周史演义。《太平御览》第三卷所引《周书》三则,其写作风格类似于《山海经》,清代人认为是虞初的佚文。东汉末有人主张“《百家》杂说,请用从火”,要把小说全部烧掉。小说接近民间文学,与上层文士不相容,因此虞初的小说《周说》也被上层文士“从火”了。他们为什么憎恨小说,不许它存在呢?

  我们来看当时社会对待小说家流派的态度。在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那个乱世,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这在《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中也有不少寓意鲜明的小故事,带有小说的意味。

  但是,对于小说家这个流派,这些为各个王室效力的上层文士不仅不认可,还对此嗤之以鼻。“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庄子认为这些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而孔子有言:“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意思大约是:虽然是些小道理,但是也一定有值得注意的吧,但从长远来看怕受到这些小道理的牵制和约束,这就是做大学问的人不应该犯的错误了。但是也不能全盘否认这些小说,孔子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这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班固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对认识中国小说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东汉桓谭在其所著的《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认为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可见在古代,小说始终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现在的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很显然,春秋战国时代小说家这一流派的作品与现在小说的定义大为不同。从《汉书·艺文志》中可以了解到,这些稗官如果仅仅是作为一个记录人员,那么他们的职责类似于现在的“记者”兼“编辑”。我们不妨理解为,这就是古代一班聆听民声探访民情及考察民间八卦新闻趣事的人马,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素材都是从民间得来的。小说既然说民间的事情,当然会有与上层统治者不一致的地方,那当然也就会遭到憎恨,虞初的小说《周说》当然也不例外。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国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都存在着无法消除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构成了统一的社会结构。但是握有绝对君权的统治者阶层也不是可以对被统治者为所欲为的。《荀子》中有阐述君民关系的一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才有了稗官这个很不起眼的职位。

  《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这个“稗官”一职,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小官们从民间采集来的“小说”都是要呈给皇帝供其“省览”的。那么,是公务处理闲暇之余用来消遣找乐子的吗?显然不准确。有人称,这些民间的风俗故事为“稗官野史”。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小说家这一流派的思想就是向上传达民声民意,他们作品的中心人物就是人民,是反映民声的先行者。所以,统治阶级眼里容不下,就有了“从火”的惨淡下场。但是,这一流派并没有被灭绝,而是扎根于民间的土壤,至今还在茁壮成长,可以说是“媒体”,也可以说是如今的网络力量。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