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如这不是先秦_陈骁黎【完结】(9)

  第八个:连环可解也。

  这个命题至今都没有能令人信服的解法。冯友兰的解释也只是草草地说“成毁是相对的”(连环是不可解的,但是当它毁坏的时候,自然就解了),一笔带过。如章太炎引《国策》解连环法,认为解连环是用铁锤敲碎(章太炎《诸子略说》);牟宗三认为:“‘连环可解也’并不是独立的一条,而是对前两句的提示,‘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就是把宇宙看成圆的”(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胡适认为“关于连环可能是最没意义的”(胡适《中国名学史》);郭沫若:“庄子所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连环如各得环中以运,则彼此不相拘束,是不解而自解了。”(郭沫若《十批判书》)

  这里有一个故事。曾有一个鲁国人献给宋王两副连环,说是最聪明的人才能将这两副连环解开。宋王倾尽举国智囊,也未能解开这副连环。就在宋王窘迫万分之时,一位风尘仆仆的辩士赶到宫廷,轻易地解开了其中一副,然后就说:“都已经解开了。”他解释道:“另一副连环本来就不可解。不可解便是这副连环的解。”由此看来,“不可解即解”。

  但我个人更倾向于郭沫若先生的解释。一是庄子与惠子本来就是好友兼辩论的对象,而惠子也是庄子唯一可以对话的人。而记录在《庄子》中的惠子的命题,均是惠子与墨家辩论的内容,那么,按照庄子“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观点来解释惠子的命题,就再为合适不过了。结合庄子与惠子生活的年代,我们可以把这个连环看做当时诸子百家不同的思想学说,表面上看,这些不同的学说在不同的年代为不同的王室服务,但是究其思想本质却互为相通,所以,只要这些学说互相不约束彼此,又可以运用到各国的建设发展中去,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那么即便天下有再多的学派,再多不同的思想潮流,不同学术之间的矛盾也可以迎刃而解了。个人觉得,这样的解释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惠施的政治思想。

  第九个: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墨家认为,以“中”为分界,两边的部分是等长的。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有人解释为: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看似是“宇宙时空观”的解释,但又很牵强。“燕之北”也就是说中国以北,“越之南”也就是中国以南,为何中国之外是天下的中心呢?中国之外,周围都是实力尚浅的蛮夷之族,何谈“中心”呢?我们应该考虑到惠施“去尊”的思想,这正是他“平等”思想的体现。

  第十个: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施对事物的统一和差别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他认为事物都有相同之处,同时又有差别。事物的相同和差别是相对的,它们同处于统一体之中。然而惠施特别强调事物的差别是相对的,相同才是绝对的,所以他得出万物“毕同”的结论。这样就把相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都抽象地统一起来。他更进一步推论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吕氏春秋》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这是对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解释。“天地一体”也指的是“我”与天地合为一体,这是“泛爱万物”必然达到的境界,因万物齐,则进一步与万物同归于一,进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与惠施同为名家的还有一位,那就是公孙龙。《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太史公认为,公孙龙是孔子的学生。抛开史料中的轶事不谈,公孙龙与惠施“合同异”的思想不同,他通过对事物概念和性质的分析,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独立性,他的“坚白论”就得出了一般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结论。比惠施幸运的是公孙龙一派有文献传世:坚白石离、白马非马、指物篇、通变论。他的学说以“白马非马”论最为知名。

  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要过关,人是可以,但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啊,一番论证,说得关吏哑口无言,只好连人带马通通放过。那么,公孙龙是怎样来论证的?

  首先,是从概念分析的角度来论证。“马”这个概念是指事物的形体;“白”这个概念是指事物的颜色。而“形体”和“颜色”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指称形体的概念”与“指称颜色的概念”当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白马”既指形体又指颜色,而“马”仅仅指“形体”。所以得出结论,“白马”不是“马”。其次,从概念运用的角度来论证。我们要找匹“马”骑骑,那么“黄马”、“黑马”都是我们要找的马;如果我们要找匹“白马”骑,那么“黄马”、“黑马”都不是我们要找的马。如果“白马”是“马”的话,我们无论是要找匹“马”骑骑还是要找匹“白马”骑,那就应该“黄马”、“黑马”都可以,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就充分证明了“白马”不是“马”。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