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纵深战役理论_[前苏联]多人【完结】(36)

  在1940—1941年的苏军条令中,大纵深战斗的概念被确定为“诸兵种合同战斗”,其胜利取决于:军队行动的突然性和坚决性,运动、各种火力和机动的巧妙运用,参加战斗或遂行战斗保障任务的各兵种和专业兵保持周密和不间断的协同。在此之前,对大纵深战斗的某些理论原则及战术指标进行了修改和进一步明确。师的战斗队形,除建立一个突击群和一个牵制群外,应编成两个梯队;团的战斗队形可编成三个梯队。1941年野战条令草案规定,进攻战斗中诸兵种合成兵团和部队的战斗队形由各战斗梯队、炮兵群、坦克支援群和预备队(总预备队、坦克预备队和反坦克预备队)编成。炮兵除原来建立的几个群(支援步兵炮兵群、远战炮兵群、破坏炮兵群)外,宜再建立反坦克炮兵群和高射炮兵群。这种战斗队形便于军队协同和指挥。

  大纵深战斗理论已触及苏军战役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促进了大纵深战役理论研究。早在3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大纵深战役理论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并且变得越来越迫切。苏联一些著名军事首长,如M.H.图哈切夫斯基、A.И.叶戈罗夫、H.Π.乌博列维奇、И.Э.亚基尔、Я.H.阿尔克斯尼斯①等,对于进一步研究这一理论和通过军事导演、军事演习和实兵大演习对其各项原则进行全面的实际检验,都给予了很大关注。到30年代中期,大纵深战役理论已基本制定。在当时的苏联军事著作中,大纵深战役被视为在主要突击方向作战的突击集团军进行的战役(见图2)。为了对敌人实施强大的首次突击和迅速发展胜利,军队应采用纵深梯次战役布势,其中包括一个冲击梯队、一个发展突破梯队、各种预备队、航空兵和空降兵。冲击梯队由数个加强坦克和炮兵的步兵军编成,用以突破战术防御。发展突破梯队(亦称快速集群)由数个机械化军或骑兵军编成,用以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通常认为在突破敌防御战术纵深之后投入发展突破梯队最为适宜。在敌防御不够完善又缺少强大预备队时,以及在突破筑有永备工事(永备发射点、土木发射点)的筑垒地带时,也不排除将发展突破梯队用于和冲击梯队一起完成突破防御战术地幅的任务。但通常认为这一方案不宜采取。对发展突破梯队在敌战役纵深坚决实施兵力兵器机动的行动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研究。所有这些,增大了顺利突破敌防御、高速向大纵深发展进攻的可能性,使大纵深战役理论原则能够运用于方面军进攻战役。因此,对方面军军团和集团军军团作用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①Я.H.阿尔克斯尼斯(1897—1938),苏军著名指挥员,二级集团军级(1935)。1917年参军,在士兵中宣传布尔什维克观点。十月革命后从事党和苏维埃工作。1919年参加红军,先后任省军事委员、师政委。1926年任工农红军空军部副部长。1929年掌握飞机驾驶技术,获飞行员称号。1931年任工农红军空军主任(相当于后来的司令员)、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7年任主管空军的副国防人民委员。1938年7月29日在肃反运动中被杀害。——译者注

  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前不久(40年代)曾得出结论:大纵深战役不仅可由一个方面军实施,而且可由数个相互协同的方面军军团实施,此时参加战役的还有空军大量兵力,在濒海方向还有海军兵力。在此情况下,方面军被视为战役战略军团。集团军军团则主要在方面军编成内行动。只是在个别战役方向或在特种条件下(山地、沙漠地等),集团军才有可能单独实施大纵深战役。为实施大纵深战役,一般认为方面军编成内应包括3—4个突击集团军,1—2个普通集团军,1—2机械化军、坦克军或骑兵军和15—30个航空兵师。当时估计,这种编成的方面军能够在宽约300—400公里的地带进攻,纵深约达200—300公里,其主要突击地段宽约60—100公里,在该地段形成的兵力兵器密度为:每2—2.5公里正面有1个师,每公里正面有50—100门火炮和50—100辆坦克(见图3)。按当时的观点,在步兵每昼夜平均进攻速度为10—15公里,快速军队为40公里时,战役持续时间可达15—20昼夜。方面军应建立强大的战役第一梯队(由多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编成)、一个快速集群(由坦克兵团、机械化兵团和骑兵兵团编成),还应建立航空兵群和各种预备队。在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进攻的集团军(突击集团军)可由4—5个步兵军、1—2个机械化军、1个骑兵军、7—9个炮兵团和7—8个高射炮兵营编成,其行动得到2—3个航空兵师的支援。当时认为,这种编成的集团军能够在宽达20—30公里的地段突破敌人防御,在宽达50—80公里的地带实施进攻,纵深可达70—100公里。集团军快速集群用来完成对敌防御战术地幅的突破,或在敌第二防御地带被突破后进人交战,用以发展胜利。同时,大纵深战役理论对组织歼击航空兵和高射兵器实施对空防御也很重视。

  苏联军事科学制定的大纵深战役(战斗)理论在苏联各军事学院、部队和司令部得到了迅速承认和推广。基辅军区(1935)、白俄罗斯军区、莫斯科军区、敖德萨军区(1936)和其他军区进行的大演习,以及哈桑湖战斗(1938)①、哈拉哈河战斗(1939)②和苏芬军事冲突(1939—1940),都肯定了这一理论基本原则的正确性。在决定性方向大量集中使用兵力兵器的必要性,建立发展胜利梯队的合理性,各兵种进行密切协同的重要性,以及炮兵、坦克和航空兵日益增大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证明。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