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国五大公知_刘勃【完结】(66)

  儒家把父子关系看作君臣关系的基础,前者当然比后者重要。在君臣就是父子的时代还好说,尊了父自然也就尊了君。可是现在君臣已经无父子之亲,君与父不同利,忠与孝难两全,“君之直臣,父之暴子”“父之孝子,君之背臣”的问题有很多。儒家仍然坚持父高于君,自然就会发生这样的事——

  楚国有个正直的人,他爹做小偷,他去告发。执法官员一听,告发父亲的不孝子可不能留,于是判了这个正直的人死刑。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是,楚国官方再也不能从民间听到各种不法行径的消息了。

  鲁国有个人,打仗总是当逃兵。孔子去调查情况,这人回答:“家有老父,我死了就没人奉养。”孔子一听,这可是孝子,我得保举他!——可以想象,树了这么一榜样,以后鲁国人打仗,怕是会抢着扭头就跑,没准还会百步笑五十步,“你怎么跑这么慢啊?明显没有我孝顺!”

  即使对君主本人的要求,也是你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由此天子之位相形之下微不足道。照孟轲老师的观点,爸妈健康长寿,兄弟没病没灾是“君子三乐”的头一乐,称王于天下甚至不够三乐之一。(参见《孟子.尽心上》,下同。)

  还有这么一段——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

  某学生问孟子,要是舜的老爸瞽叟杀了人,大法官皋陶要将之依法逮捕,舜应该怎么办?

  孟子说:皋陶要抓,那就让他抓呗。

  学生接着问:“舜不拦着?”

  孟子说:“没法拦啊,皋陶是依法办事。”——从这句看,舜虽然贵为天子,但还是要归法律管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说到法律的神奇功效,法家的论述连篇累牍,但对君主要不要受法律约束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敢面对。

  于是学生又问:“那舜应该怎么办?”由着父亲被法办吗?

  孟子说,舜可以逃啊。“舜抛弃天子之位,就像扔掉一只破鞋,他背起父亲逃到海滨住下来。”——荒无人烟的地方,法律管不到,从此父子两个就可以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了。

  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孟老师的大多数方案一样,实践起来铁定要走形(晚明文人吕天成,就据此写了一出叫《齐东绝倒》的滑稽戏)。不过法高于君,孝重于忠这两个基本立场,在这段对话里算是都表现得很突出。

  像这么搞,人民群众顾小家,伟大领袖撂挑子;国家的凝聚力,还从何谈起?

  三是“以文乱法”。

  这其实是说,儒家都是煽动派。

  傲娇归傲娇,儒家骨子里是削尖脑袋要往体制内钻的。这种心态,韩非看得很清楚;儒家为体制出谋划策,提出的具体举措经常罔顾可行性,韩非分析得更透彻。韩非说:

  不能具美食而劝饿人饭,不为能活饿者也;不能辟草生粟而劝贷施赏赐,不能为富民者也。今学者之言也,不务本作而好末事,知道虚圣以说民,此劝饭之说。(《八说》)

  这明明就是在针对孟子。孟老师主张国家发放更多福利,建设更多公益,提倡减税,却反对各种提高生产力的措施……不准备美食,却劝饿肚子的人多吃两碗,这就是儒家作风。

  但儒家墙里开花墙外香,混体制混成了失势者,体制外却很有号召力。上述孟老师那一套,虽然根本搞不成,但对着老百姓宣讲,却是那么悦耳动听。而且儒家讲究道德修养,又热衷办教育。有道德则得人信任,办教育则受人尊敬,他们要煽动民众对抗政府,往往效果就很好,所以儒家是一定要灭掉的。害死韩非却又崇拜韩非的李斯,后来在建议秦始皇焚书的奏章中把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

  除儒家外,蛀虫主要还有以下几种。

  【游侠】

  《六反篇》说:“行剑攻杀,暴憿之民也,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活贼匿奸,当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誉之士’。”这两种人是最普通的游侠。

  早有学者指出,某些角度看,墨家也算游侠的一种。

  和儒生一样,游侠也重视家族伦理,所以“兄弟被侵,必攻”;重视社会关系,所以“知友辱,随仇”,而对君主的法度不太当回事。韩非把“以武犯禁”的侠和“以文乱法”的儒相提并论。后世有些时代,儒与侠甚至无妨是一种人。比如东汉的士子,就是特别多侠气纵横的人物。

  【隐士】

  隐士的特点是“离世遁上”“畏死远难”,总之,就是对国家没有用。这样的人存在而且受推崇,会破坏人们从军的热情和作战的士气。

  【智者】

  主要指惠施、公孙龙这拨名家的人物。他们的言论神乎其神,不但没什么实际意义而且惑乱人心。这类人其实和法家关系很密切,详见下一节。

  【纵横之党】

  他们是大忽悠。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