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_多人【完结】(1288)

  竺可桢计划的迁校路线是从建德乘船到兰溪,改乘火车到樟树,然后换 船南行到吉安或泰和。但战时客车停运,不得已,竺可桢只好命令改变路线, 坐船上溯常山,从那里乘汽车到玉山,再乘火车。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安危, 竺可桢克服了重重困难,日夜操劳,深得众人的爱戴和尊敬。

  几经波折,浙大终于在1938年2月迁至泰和。浙大师生经过了共同的患 难,更加齐心协力,专心致志于教学。当时教育部派人在全国巡察,结果认 为浙大是所有大学中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坚持得最好的一所。

  竺可桢还为当地兴办一些公益事业。浙大校址坐落在赣江边,几乎年年 遭水灾。竺可桢与有关方面商量后由地方出钱,由浙大负责技术工作,修筑 了一条长15里的防洪堤。竺可桢还提议招募难民垦荒种地,兴办了沙村垦殖 场。竺可桢看到当地小学师资缺乏,就建议浙大和地方合办一个学校,取名 澄江学校。

  暑假来临,竺可桢领导学生组织慰劳队去抗战前线慰问,捐款购买医药 用品送往前方。6月30日一早,竺可桢随慰劳队出发,侠魂夫人为他整好行 装,送到车站,目送他远去。

  竺可桢由长沙换火车直奔武汉。教育部在战时迁至武汉,部里要求竺可 桢增设浙大师范学院,竺可桢表示尽力而为。谈到迁移,竺可桢说:“假若 现在不迁移,则永不能移动。不要临时抱佛脚,请授权浙大自己视情况决定。”

  航空委员会朱国华来见竺可桢,说湖口确已失陷。如此看来,浙大西迁 势在必行,而且必须立刻着手。竺可桢离开武汉前,陈立夫同意浙大西迁, 并说:“希望能迁到贵州。”

  竺可桢感到事不宜迟,立刻着手迁校的准备工作,正为校址费脑筋之时, 却收到家中来电,要他火速回泰和。竺可桢匆忙赶回家,在黄昏落日里迎他 归家的是竺梅、竺安、竺宁三个孩子。竺梅安慰心急如焚的父亲:“爸爸, 妈妈的病好点了。”竺可桢心情沉重,发觉身边还缺衡儿,竺梅不敢隐瞒, 泪水汪出来:“衡儿没得了!”竺可桢一时心痛如绞。回到家中,只见侠魂 躺在床上,形容憔悴,唏嘘不能言语了。见她双唇蠕动,竺可桢贴近她,听 她说:“我怕这辈子再也不能相见……”竺可桢握住她的手,守在她床前, 等她安睡了,又向医生询问病情。在侠魂夫人病床前,竺可桢百般劝慰,精 心照料。1938年8月3日11时,张侠魂与世长辞。竺可桢一时感到生活失 去了重心。他将侠魂喜爱的手表和自来水笔放入棺木中让她带去。9月15日 葬张侠魂、竺衡于玉华山之阳,地名松山。17日,竺可桢领了梅儿和彬彬到 松山张侠魂和衡儿坟前与之告别。浙大再次西迁上路。

  西迁路上,竺可桢夜听秋雨潇潇,辗转难眠,忆起侠魂,悄然泪下,作 了两首悼亡诗用以寄情:

  一

  生别可哀死更哀,何堪凤去只留台;

  西风萧瑟湘江渡,昔日双飞今独来

  二

  结发相从二十年,澄江话别意缠绵;

  岂知一病竟难起,客舍梦回又泣然。

  浙大的繁忙公务冲淡了竺可桢的丧妻之痛。11月1日,浙江大学在宜山 标营厅举行开学典礼,竺可桢对师生发表了 《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 演讲,他推崇“知行合一”。并提出以“求是”二字为浙大校训。后来竺可 桢又请马一浮作 《浙江大学校歌》,全文如下: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形下谓器。礼 主分别,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习坎示教,始见经纶。 无曰已是,无曰逐真。靡革匪因,靡因匪新。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嗟尔髦 士,尚有其闻。

  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 章乃达,若金之在熔。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浙大在宜山时期,学生为抗战举行义卖募捐,竺可桢捐出侠魂生前的12 件物品。自侠魂辞世后,竺可桢省吃俭用,积攒了1000元,他想把这笔钱捐 给浙大,设立侠魂纪念奖学金,以周济二、三、四年级女生中家境贫寒而成 绩优良者。此事完成后,竺可桢深感宽慰。

  迫于时局,宜山也不能久住。在敌军的轰炸中,浙大损失重大。浙大必 须再一次西迁。教育部允许浙大迁往贵州。

  竺可桢肩负浙大与气象所两副担子,拖着几个孩子,生活艰苦。朋友都 劝他与陈汲赶紧把婚事办了,家里好有个照应。竺可桢觉得此事不能太仓促。 他决定去嘉定与陈汲长谈,二人同游峨眉山,在千佛顶,二人定下了终身相 许的情缘。

  11月24日南宁失陷,宜山震动,浙大被迫西迁。浙大师生员工及眷属 在西迁中,流离四散,忍饥挨饿,处境艰难。竺可桢四处奔走,争取经费, 为迁校操心劳力,历尽磨难,终于到达贵州。

  六、黔北岁月

  浙大迁到黔北,分布在遵义城、湄潭县城及所属永兴场三个地方。校本 部和文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文科各系在遵义,理学院、农学院、师范学 院理科各系先在遵义,后住湄潭,一年级设在永兴。

  遵义地处娄山关以南,乌江以北支流湘江的河谷盆地,是从贵阳到重庆 通道上的重要城市。浙大自1940年迁到黔北,直到1946年才返回杭州,在 贵州避战时之乱长达六年半之久。在此期间,浙大的教学秩序比较安定有序。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