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_多人【完结】(163)

  1740年,英国的哈尔曼在印度古老的“坩锅”炼钢法的基础上,发明了 一套现代的炼钢技术。他把铣铁、碎玻璃和木炭盛在坩锅里,放在反射炉里 从上加热,这样,铣铁就可以熔化成钢而沉在坩锅底部,然后把它倒入模型 里,冷后用来制造工具或武器。但这种炼钢法的产量仍然太小,一次最多只 能炼几十公斤钢。

  而真正发明现代炼钢技术的是英国人贝塞麦。贝塞麦生于英国的查尔 顿,他的父亲是法国人,一生从事发明研究。贝塞麦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 就喜欢搞发明。他在18岁时就因发明了邮票印刷机而闻名于世。

  到1854年,英、法、土联军在近东和俄国展开了一场激战,即所谓克里 米亚战争。贝塞麦在此期间发明了来复线,使大炮射程更远,打得更准。但 由于当时制造大炮的钢铁质量低劣,致使发射中常因炮管破裂而影响发射。

  贝塞麦按照英国军事当局的指令,要研制坚固耐用的大炮,而解决这一 问题的关键是炼出高质量的钢。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开始钻研冶金技术。他 查遍了所有图书馆有关冶金技术方面的大量资料,考察了英格兰的炼铁厂, 并创建了冶炼实验工厂。

  一天,贝塞麦正在实验工厂炼铁,他用鼓风箱往坩锅里吹风,偶然发现 一块铁片粘在坩锅边上。当他取下这块铁片细看时,发现这是一块炼成了的 钢。贝塞麦十分兴奋,决心揭开铁片变钢的奥秘。经过多次试验研究,终于 弄清了原因:由于吹进了氧气,才使生铁中的碳大多被氧化而变成了钢。于 是,他设计了一个从坩锅底部吹进大量氧气的方法。这样,一种新式转炉诞 生了。

  这种转炉是一个罐形装置,架在转体上可以侧倾装料和卸钢。铁水倒入 转炉,同时加入其他物料以清除杂质,然后强烈的热风通过炉底吹入。空气 中的氧首先与铁生成氧化亚铁,氧化亚铁再把生铁中的锰硅等杂质氧化除 去,再与生铁中的碳化合,生成二氧化碳从上边排出。

  1855年7月的一天,贝塞麦用一根陶土制成的管往坩锅的铁水进行吹风 试验时,突然从坩锅口飞出雨点般的火花,一刻钟之后,火花不见了,而火 焰则由红变白,再变弱,最后完全消失了。贝塞麦迅速取出样品进行化验分 析,证实这炼出来的确实是纯钢。以往要用几个星期才能炼成的钢,贝塞麦 只用了十几分钟就完成了。1855年8月,贝塞麦在英国公开发表了他只用15 分钟炼成纯钢的新技术。

  贝塞麦发明的转炉只需十几分钟就可以炼出10吨以上的钢,这样能为建 筑材料、机床及枪炮等大型武器的制造提供足够的原料。

  转炉炼钢法出现后,人们对它的改进仍在继续进行。1877年,英国人托 马斯用碱性耐火材料给转炉加上了碱性内衬,使过去容易被磷腐蚀的转炉性 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52年,奥地利的林茨公司和德纳威茨公司合作, 研究出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这种转炉是从上部用高速喷嘴向炉里吹氧 气,而不是从底部吹氧气,这样就扩大了炉子的容量,也提高了产品质量。 目前现代化钢厂大都使用这种转炉。

  失败的成就——合成染料

  (1856年)

  朋友,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人群、车辆及建筑物构成的那五光十色的 景象时,你是否会想到,这主要是染料给生活增添的色彩呢?100多年前, 生活的色彩还没有今天这样地丰富多样,因为那时染色还非常困难。谁要想 把布料染成自己喜爱的颜色,只能用茜草、郁金、蓝靛、大黄、红花等植物 的根、叶和皮之类的汁来染色。由于这些植物染料种类不多,数量也少,而 且染出来的东西色泽不够明亮,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色彩的爱好与需求。

  直到化学合成染料出现后,才解决了人们对色彩的需求。而这项化学上 最重要的发明,是由英国人柏琴完成的。

  19世纪40年代,非洲的英国殖民地曾流行疟疾。奎宁是治疗疟疾的特 效药,但是天然的奎宁产量少,满足不了需要。

  当时任英国皇家化学院院长的霍夫曼为了用人工方法合成奎宁,开始研 究从煤焦油中提取奎宁的办法。1856年,霍夫曼收了一个积极热情的18岁 研究生,这就是柏琴。

  柏琴在自家庭院角落的一间小屋里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连节假日也不 休息。他从煤焦油制取了一种苯的化合物叫甲苯胺,想使它再通过一些化学 变化变成奎宁,但失败却接踵而至。

  于是,他又从煤焦油的另一个成份——苯胺盐想办法。在合成的最后阶 段加重铬酸钾进行氧化时,他没有得到所希望的白色奎宁结晶,却得到了一 种黑色的粘稠液体!

  柏琴没有灰心丧气,他想看看这种黑色沉淀物到底是什么。于是,他向 瓶子里加了点酒精。顿时,黑色液体沉淀溶解成了鲜艳的紫红色。这一来, 更证明它不会是奎宁。

  试验失败了,但聪明的柏琴却注意到了那鲜艳漂亮的紫红色。他想:能 不能用它来作染料呢?于是,柏琴拿块布片放进去进行试验。结果,布片被 染成了同样的色彩,而且美观鲜艳,这就是第一种合成染料——苯胺紫。

  柏琴获得合成染料的发明专利后,就说服他的父亲,在哈罗附近建起了 一个印染厂。经过改进,生产出一种淡紫色染料,深受女士们的欢迎。就连 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也非常喜欢这种颜色,有一次她穿了这种颜色的裙 子出席一个集会,很快产生了强烈的广告效应,人们竞相模仿,风靡一时。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