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_多人【完结】(223)

  李四光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迫切需要,确立科学研究的方 向。他所表现出的奉献精神受到党和人民的敬仰。

  周总理给他以高度的评价说:“李四光是一面旗帜。”

  (董振坤 刘源鉴)

  竺可桢

  ——中国现代气象学奠基

  (公元1890~1974)

  气象学是一门与人民生活生产关系极为密切的实用科学。从生活来说, 今天出门带不带伞,加不加件衣服,要听听天气预报;从生产来说,预先知 道了台风,渔民就不出港,可以避免生命财产的损失;从军事上说,气象更 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1949年百万解放军渡江作战,为何选在4月20日 夜晚?除政治、军事诸因素外,与气象也不无关系,因为再晚几日,长江可 能涨水;早几天呢?则要碰上大月亮天,有利于敌人封锁。

  有时,一个准确的天气预报,可避免难以计数的损失。有一年黄河发大 水,为保重点目标,必须考虑启用分洪区 (将过多洪水排放到预定的低洼地 区,以确保重点地段的安全)的方案。这关系到分洪区的大片农田和人民群 众的家园能否保留,而分洪与否却决定于上游的雨情、判断天气的重担落在 了气象专家头上。根据种种迹象,他们果断做出“天将转晴,不必分洪”的 结论。不久,果然天晴了。这样就避免了巨大损失。

  对天气做出准确预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战 胜自然灾害在气象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但真正使气象知识上升为科学 并能依此做出较准确的预报,还是近、现代的事。竺可桢,则是中国现代气 象科学的奠基人。

  勤奋好学打基础

  竺可桢,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 父竺嘉祥,以做小生意养活全家。母顾氏。包括他在内,父母有6个儿女, 而他最小。

  可桢自幼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两岁时,一次随父上街,看见一布店的 牌匾,父问:“认识这些字吗?”可桢摇摇头。“那知道这是什么店吗?”

  “知道,恒生布店。”“对,牌匾上的字就这么念。”这下,小可桢来了兴 趣。每次随父上街,他连问带猜,没过多长时间,就把街上的牌匾认遍了。

  4岁时,一次下雨,他站在屋檐下,极有兴趣地数着屋檐上滴下的雨滴,

  “一,二,三,……”,他突然发现,在每一个水滴的落地处,石板上都有 一个小坑坑。他马上去问妈妈为什么会有坑?妈妈说:“看起来一个小水滴 没有什么力量,但长年滴下去,连石头也能砸出坑!这就是 ‘水滴石穿’。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做成!”不想,妈妈的这句话竟真 的管了竺可桢的一辈子。

  1905年,竺可桢在东关镇小学毕业。他的学习从来都名列前茅。同年, 他考入上海澄衷学堂,学习照样数一数二。只是他个子矮小,身体瘦弱,引 得不少同学笑话他,甚至说他“学习虽好,却身单力薄,恐怕活不过20岁。” 可桢也深为自己的身体发愁,决心从锻炼入手来改变这种状况,并在自己床 头贴上“言必行,行必果”的条幅以示决心。从此,人们天天见到他锻炼的 身影:跑步,舞剑,做操……经过一段时间他的身体果然越来越好,几乎什 么病都没有了。从那时起,他的体育锻炼一直坚持了一辈子,他能活过 80 高龄,与此不无关系。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0年以优异成绩赴美留学。在美8 年,他先后在伊利诺农学院、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学习和研究。在国外学 习,他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为了振兴贫弱的中国。因此,他的第一篇 气象学论文,就是《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而他的博士论文,则是《台风 中心的若干新事实》,真是身在异国,心系祖国。191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 后,即抱着“科学救国”的美好憧憬返回了祖国。

  气象事业的拓荒者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与气象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但是那时中国 的现代气象事业,却几乎等于零。

  竺可桢成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真正拓荒者。他知道,为了推进这一事业, 有两件事最为重要:第一,建立全国范围的气象观测站。只有运用现代科学 技术,对大面积的区域进行长期定点的连续观测记录,从而获得大量第一手 资料,才能把气象学建立在科学实证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掌握天气变化的规 律。第二,必须着手培养气象人才,中国只要有了一支数量众多的气象人才 队伍,这个事业就一定能干下去,并会越干越好。

  1921年,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后来的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建起了第 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气象站,并正式开始了观测记录。从那时起,他以自己特 有的韧劲,开始了建立全国气象观测站的艰苦工作。要知道,在那内忧外患 的年代,要办成一件正经事是多么难啊!但是,经过八九年的不懈努力,他 东奔西跑,苦心经营,终于在全国范围建起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 观测站,先后开展了高空探测、无线电气象广播和天气预报。这个数量很有 限的气象观测网,就是我国整个现代气象事业的最初基础。

  气象观测是件极其琐碎艰苦的工作。每天要对各种数据一个不漏地忠实 记录,不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气象观测除在地上的定点观测外,还要通 过放气球进行高空观测。20年代,竺可桢在南京,通过释放160多次高空气 球以及其他各种方法的观测实验,终于掌握了南京地区天气的某些规律。他 在《南京三千米高空之风向与天气预测》的文章中写道:南京3000米上空若 刮西北风,并且是从地面向上逆转,天气则晴,若3000米高空刮西南风,则 24小时内将有雨。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相当准确地预报南京地区天气。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