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_多人【完结】(464)

  丁文江调查测量了栗苏、青苗、罗婺、罗倮四个民族,都记录在他的《漫 游散记》中,计划用于其“中国人体质之分类”的研究论文。

  后来,吴定良先生著有“丁在君先生对于人类学之贡献”一文说:“七 八年前,在君先生即开始搜集材料,共计65组,其中由在君先生亲自测量者 14组,约共1100余人,尤以蜀黔滇等边境诸土著民族测量材料为最可贵。 在君先生与许文生、葛内恩两教授共同测量者两组,其余则为他人测量而经 在君先生校审认为可作比较资料者。”

  吴定良先生又说:“人身测量学之价值,全视其测量之正确度而定。在 君先生平时就对此点特别注意。其所采用的材料,据许文生言,他曾费半年 时间检验各组测量数值。如某组或某项测量有可疑或欠准确者,必尽使除去。 其治学之精严如此。”

  “测量之结果又视分析方法而定。在君先生所采用的方法有三种,皆统 计学上认为最精确者。此实国内用数量方法研究科学之先导”。

  丁文江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不限于人种学,1923年他发表的《中 国历史人物与地理之关系》就应用了统计学的方法。而最精确也最有成绩的 是,他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古生物学。

  统计学的方法,在现在早已普遍被采用,而在解放之前的落后的中国, 那还是极不多见的。丁文江用统计学来研究科学,无疑是统计学在我国推广 应用的先例。

  八、丁文江与地质调查所

  地质调查所是1916年正式成立的。成立之前,丁文江是创始人,负责筹 备工作。正式成立后,他是第一任所长。

  那时可不像现在,专业人员找工作那么难。那时专业技术人员极缺。筹 备的时候,自然是首先培训人才。

  前面曾提到丁文江利用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停办的机会和条件,来加强地 质调查所的筹备工作。这当然表现出了他的智慧和能力,以及积极负责的精 神。不然,恐怕是不会有这样的成绩。

  胡适之老先生曾说:“在君的最大贡献是他对于地质学有一个全面的认 识。”是的,丁文江由于“他对于地质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所以他计 划的地质调查所,能在很短的时期内树立起一个纯粹科学研究的机构,作为 中国地质学的建立和按步发展的领导中心。”

  胡适之引用了地质学专家葛利普先生的话说:

  “丁博士心目中的地质学极为广泛,范围所及,非只构成地球的材料, 如矿物及岩石等,且包容形成及改动此种材料的种种动力,以及其渐渐演变 之程序,进而对于地球之形状构造及经过历史等,全作为研究之对象;更涉 及自古以来,地球陆面以上及海水之内的生物,各种生物演进之程序,及足 以影响其发展分布之种种因素,如地理、气候等均在范围之中。”

  丁文江领导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是根据他多年的求索积累起来的关于地 质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广泛内容的渊博知识,为了建设祖国来训练人才、延 揽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葛利普先生就是正当中国最缺少古生物学专家时,正 当美国反德排德时,他与北京大学协商后聘请来的,使之在20年的教学和地 质科学研究中,为中国培养出了许多青年古生物学专家,也使地质调查所创 办的《中国古生物志》成了全世界有名的学术刊物。陶孟和先生说:“仅就 他对于地质学的发展一端来说,在君足可以称为学术界的政治家。”

  丁文江的第二大贡献是他所领导的地质调查所的实践精神。学而为用, 学以致用,都是讲用是学的目的。这一点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已指出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用,或流于空谈,是盲目的学。没有正 确目的而盲目学的人,当然也不知道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绝不会像丁文江 那样,刚从山西回来的第二天就又奉命去云南调查,常年驰骋在祖国的原野 大地,攀缘于崇山竣岭之中。丁文江的实践精神表现了他学以致用的思想和 观念,表现了他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和正确的人生观。他在 《地质汇报》第 一号的序言中引述了德国学者李希霍芬的一句话,那话说:“中国的读书人 最好安坐室内,不肯劳累身体,所以,他种科学也许能在中国发展,但要中 国人自做地质调查,则希望甚少。”丁文江说:“现在可以证明此说并不尽 然,因为我已经有了一班人能登山涉水,不怕吃苦。”丁文江说此番话是在 1919年 (民国8年),旧中国的学人,多半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或本身就 是封建地主阶级家庭的成员,视劳动为下贱可耻,好逸恶劳,奴役他人,坐 享其成,以坐室闲谈为乐为荣为高尚为享受。丁文江却不然,他领导的地质 调查所,学以致用,向学而优则仕挑战,打破了封建的传统观念,为中国的 地质科学的发展,开了头,奠下了基础,培养出了一批勤于实践的地质学家。

  丁文江领导的地质调查所的第三大贡献是真诚的爱护人才。

  他胸怀大目标,为了祖国的建设,先是利用北大地质系停办的机会,把 在北大执教的德国教授梭尔格请了来。接着抓住机会,利用美国排德的时机, 把德裔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请了来。丁文江胸怀大志,深知要改变一个硕 大的国家落后状况的艰难和艰巨,没有人才不行,培育一个人才谈何容易? 所以他特别地爱护人才,为了一个大目标,把中外老少的地质人才,都团结 在一起,为祖国的建设积极地工作。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