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_多人【完结】(603)

  《周易参同契》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炼制“还丹”,叙述得比较详细。 炼制这种“还丹”,要分为三变,第一变是把15份金属铅放在反应器的四周; 加入6份水银,再用炭火加热,就生成了铅汞剂。因为魏伯阳认为“火”也 参加反应,也是一种反应物,所以他说,要用6份炭的炭火微微加热,铅和 水银、炭火这三种“物质”相互“含受”,才能够发生变化而生成铅汞剂。 第二变是随着火力的增大,水银逐渐被蒸发掉,铅被氧化为一氧化铅和四氧 化三铅,反应完毕时,主要生成黄丹,也叫黄芽。第三变是把第二变的产物 铅丹和9份水银混合、捣细,研匀,再把这种混合药料放进丹鼎中,密封合 缝,一定要让它不开裂,不泄气,然后加热。先文火后旺火,日夜察看,注 意调节温度,反应完毕,丹鼎上部得到红色的产物就叫“还丹”。这种“还 丹”实际就是氧化汞。

  魏伯阳在 《周易参同契》中认为,汞容易挥发,铅丹能与汞在高温下作 用,生成不易挥发的氧化汞,因而汞被铅丹“制服”住了。

  魏伯阳还采用了并不恰当的类比方法,来阐述服食金丹后能使人长生不 老的原因。他认为,既然黄金是不朽的,还丹又能发生可以逆转的循环变化, 那么服食了黄金和还丹后,就能使人身不朽和返老还童。在我们今人看来, 魏伯阳是把黄金和还丹的性质机械地移植到人体中来,企图达到长生的目 的,这种想法是天真的,而且是荒谬可笑的,但在当时有些人对这种说法是 深信不疑的。

  魏伯阳在阐述炼丹术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时认为,物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 遍规律,炼丹的过程就像用黄檗 (树皮内裹深黄色)可以做黄染料,煮皮革 可以做胶,用曲蘖(ni8,酒母)可以做酒等等一样,是自然所为的,不是有 什么邪门伪道。他还把阴阳五行学说用来解释炼丹术现象,认为万物的产生 和变化都是“五行错王,相据以生”,是阴阳相须,彼此交媾,使精气得以 舒发的结果。

  除了阴阳五行学说,魏伯阳还提出了相类学说。所谓相类就是说阴阳相 对的两种反应物质必须同时属于同一种类,“同类”的物质才能“相变”,

  “异类”物质之间则不能发生反应。认为事物的变化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他 这个相类学说是我们今天的化学亲合力观念的前身。

  魏伯阳还认识到物质起作用时比例很重要,他还观察到胡粉 (碱式碳酸 铅)在高温下遇炭火可还原为铅等化学现象。他还在 《周易参同契》中记述 了升华装置(丹鼎),把丹鼎看作一个阴阳变化、万物始终都在其中的缩小 的宇宙。

  魏伯阳认为修丹和天地造化是同一个道理,易道和丹道可以相通,所以 他用 《周易》的道理来解释炼丹的道理,这使复杂的炼丹术变得更加神秘起 来,对后世炼丹家的哲学思维很有影响。魏伯阳主张采用铅汞作为炼丹的主 要原料,所炼得的丹药是氧化汞之类的毒药,限制了炼丹实验的范围,还导 致了服丹中毒,在实际上对炼丹术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东汉末年,还有个方士叫左慈,庐江(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字 元放,年轻时住在天柱山(在安徽潜山县西北),研习炼丹、补导之术,他 的弟子葛玄,字孝先,后世称为葛仙公,传说从左慈得《九丹金液仙经》, 修炼成仙,又称太极仙翁。葛玄就是葛洪的从祖父。葛玄又将他的炼丹术传 授给弟子郑隐 (字思远),郑隐就是葛洪的老师。

  二、葛洪的青年时代

  葛洪的祖父名葛系,曾经在三国时期的吴国为大鸿胪 (典乐官)。父亲 名叫葛悌,原来也在吴国做官。

  公元280年三月,西晋的龙骧将军王浚(j*n)率水师到达吴国建业的石 头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的清凉山),吴主孙皓被迫投降,吴亡,西晋统 一了中国。

  葛悌在吴亡以后到西晋去做官,官至邵陵(治所在今湖南邵阳市)太守。

  西晋统一中国以后,在十年之内,全国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局面。但 是,好景不长,由于晋武帝司马炎大封宗室为王,让他们统帅中央的兵马, 镇守要害之地;或者把他们调进京师,掌握大权。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 拉拢党羽,结成一个个政治集团,互相倾轧,勾心斗角。公元290年,晋武 帝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衷即位。历史上称为晋惠帝。惠帝是个白痴,由他的 外祖父杨骏辅政。皇后贾南风荒淫凶残,是个野心家,为了专权,她在公元 291年召都督荆州 (在今湖北、湖南一带)诸军事楚王司马玮入京,杀掉杨 骏。从此开始了以争夺最高统治权为中心的“八王之乱”。

  葛洪的家中也是祸不单行,他13岁时,父亲葛悌去世了,家境开始贫穷 起来。但是,葛洪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他为了学习,白天到野外去砍伐 薪柴,然后到市场上交换一些纸笔,晚上回到家中读书学习,在逆境中发奋 图强。

  葛洪在16岁时,开始读儒家的《孝经》和《论语》,他还发奋要把五经

  (《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都精读下来。

  葛洪虽然这样刻苦地学习,但是,要想凭借自己的才能走上做官从政之 路,却是十分困难的。原来,早在三国时期的魏国,魏文帝曹丕就制定了“九 品中正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制度。就是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 正”,由他们察访本郡有才能的人,列为九等,以备选用。虽然“九品中正 制”开始时选用人才的原则是以人才优劣为标准,但是,到了曹魏后期,尤 其是到了西晋,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 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当 时有个叫段灼的人就曾对晋武帝说过,现在台阁(尚书台)选举,只是为了 塞人耳目。九品访人,只问中正官。所以位据上品的,不是公、侯的子孙, 就是当政者的子弟。在这种情况下,贫苦人家的优秀人才,怎么能够选得中 呢。这样,九品中正制已不再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而出现了“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势族”的情况。葛洪的家庭已走向衰落,虽然他有很多学问,但 是,他深知自己无法通过做官从政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他立志为文 儒。他认为,他自己缺乏做官从政的才能,因此以不去做官作为荣耀,而是 把著书立说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是,开始时,他还是以儒家思想作为自 己的主导思想。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