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_多人【完结】(652)

  在这危急时刻,侯德榜在范旭东的领导下,毅然接受任务,配合战争需 要,让工厂转产硝酸铵,并由铁工厂制造地雷壳、军用铁锹和飞机尾翼。侯 德榜身体力行,激励全厂职工的抗日救国热情,要求大家安心生产。他们日 夜赶制炸药,送往南京金陵兵工厂,一直坚持到日寇逼近南京,工厂被日机 炸毁,无法生产为止。

  日本侵略者早已十分垂涎这个亚洲第一流的化工厂,不断向该厂施加压 力,企图迫使该厂与他们进行所谓的合作。侯德榜与范旭东同仇敌忾,发出 了坚定的誓言:“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与侵略者合作!”侵略者恼 羞成怒,对永利铵厂进行狂轰滥炸,使不少设备受到破坏。在侵略者滥施轰 炸和节节向南京逼近的紧急情况下,侯德榜当机立断,部署技术骨干和老工 人转移,组织重要机件设备的拆运,分批西迁。“在风雨飘摇之中,侯先生 是最后离厂的一个,悲壮心情,同仁莫不钦佩!”(范旭东语)

  四、侯氏制碱法

  1938年初,侯德榜经过多方调查、比较,决定在四川五通桥建设永利川 厂,奠定华西化工中心。后为纪念已被日寇侵占的中国化工的发祥地——塘 沽,改名为“新塘沽”,为的是“燕云在望,光复之志不忘”。

  侯德榜肩负华西化工基地建设的设计重任,制碱原料的来源令他煞费心 计。盐在塘沽堆积如山,贱似沙土,在华西却是质差价昂。苏尔维法制碱, 对侯德榜来说已是轻车熟路,若用来设计华西的碱厂,只要把天津塘沽厂的 规模适当缩小就可很快见成效。但是,华西的盐比塘沽贵几十倍。而苏尔维 法盐的利用率仅70%左右,再加上当地深井中盐卤浓度低,制碱的成本就很 可观了。侯德榜决定放弃20年来最有心得的苏尔维法,另砌炉灶,寻找新的 制碱方法。

  苏尔维的改造早在19世纪后期,欧洲就已着手,目的是提高食盐利用率 和减少废液。1924所,德国人提出一种在中间盐存在下,以碳酸氢铵和食盐 为原料的循环法,可得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使食盐利用率提高到90%, 而废液几近于无。这种方法被称为察安法。

  侯德榜仅就所见的材料知道察安法目前在工艺上并不完善,还处在间断 生产阶段。但对华西来说,由于它的食盐利用率高,仍不失为很有前途的制 碱方法。当时的察安法在欧洲有专利出卖,另外抗战的局势也不容许人们按 部就班地从头研究。为了早日建成华西化工基地,在世界制碱业久享盛名的 侯德榜决心屈尊求教,准备赴德国考察并购买察安法专利。范旭东十分支持 侯德榜的想法。于 1938年8月派他率代表团到柏林考察,拟议买下察安法专 利。

  在永利一行赴德时,侯德榜尚不知德、日两国已暗中勾结,一意进行侵 略扩张,对被侵略的民族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德国当然不可能支持我国发 展纯碱工业。侯德榜一到德国,各碱厂即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暗中监视、 阻挠侯德榜参观访问。

  在谈判购买专利的过程中,德方先出高价刁难,后又提出无理要求:“将 来使用察安法专利的产品,不准在东北三省出售。”当时,东北三省已被日 本帝国主义侵占,成立了伪满洲国。德国的条件就是公然否认东北三省是我 国的领土。侯德榜对这种丧权辱国的条件,十分气愤,当即据理批驳,暂停 谈判,电告范旭东。范旭东大义凛然,针锋相对提出:“东北三省是中国的 领土,我们的产品不仅要在东北销售,还要向世界市场销售。”永利的同仁 在柏林接到范旭东的电报后,当机立断,终止谈判,并向国内国电:“因有 辱国权,不再购买察安法专利。”

  谈判中止,购买专利的大门关闭了。苏尔维法在华西又行不通,这华西 化工建设的路该怎么走?永利的同事十分焦急。义愤填膺的侯德榜在激动之 后反倒平静下来,深沉地说:“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 头发、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范、侯两人铿锵有声的寥寥数语,体现了 崇高的民族气节。

  侯德榜决心要走自己的路,他转赴纽约,去实现他一生中的第三个目标, 改进苏尔维法,创制碱新路。苏尔维法的主要缺点在于:在两种原料的组分 中都只利用了一半,即食盐中的钠和石灰中的碳酸根结合成了需要的碳酸 钠;但食盐的另一组分氯和石灰的另一组分钙,却化合成了当时还没有多大 用途的氯化钙。同时,在反应过程中还有大约30%的食盐设有起反应。必须 针对这些缺点,加以改进。

  要创制碱新路,就必须先从实验室的工作入手。可是在工业落后、长期 闭塞的川西,设备、药品、资料等都极为缺乏,对开展试验很不利,例如一 支普通的温度计就很难得,试验必需的主要原料碳酸氢铵,川西连见都没有 见过,甚至氨也要从人尿中一点一点提取。

  1939年春,范旭东决定在采购、通讯条件较好的香港设立实验室开展工 作。试验人员一面对已掌握的察安法有关数据进行复核,一面由侯德榜在纽 约遥控指挥。侯德榜在纽约利用他丰富的制碱经验,深入地研究、分析了在 德国得到的两份关于察安法的专利说明书,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的全部内 容,并对每一项具体目标和试验注意事项予以明确指示。他在纽约每周收到 香港工作人员的汇报后,及时详加指导,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分析了2000 多个样品,于年底大致把新工艺流程确定下来。之后,在上海外国租界和纽 约进行扩大试验,这条新工艺线终于于1940年在纽约完成。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