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_多人【完结】(857)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同年李四光获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英国 导师鲍尔敦教授希望他能在英国继续深造,等考取博士学位后再返回中国, 但李四光婉言拒绝:“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地贡献给我的祖国, 这样更有意义。”鲍尔敦听了李四光的一番心里话之后,对这位青年学子的 爱国之情深表尊敬。他问李四光:“你准备什么时候动身?”李四光回答:

  “我想立刻就走,先到法国和德国的一些矿井去进行一些考察,再去阿尔卑 斯山看看那儿的地质情况。”

  李四光离开英国,按照计划先到法国和德国几个有名的矿区进行考察, 接着又沿莱茵河而上,到达瑞士,考察阿尔卑斯山的冰川遗迹。当他结束考 察,返回伯明翰大学时,看到了一封电报和一封信。电报是印度友人拍来的, 表示想聘请他去当工程师,待遇优厚;他又打开了那封信,它是蔡元培从国 内寄来的,当时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正在四处招揽人才,当他得知李 四光在英国学成毕业时,便来信聘请他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面对祖国的 召唤,李四光谢绝了印度友人的高薪聘请,毅然远渡重洋,回到祖国怀抱, 为他科学救国的理想奋斗。

  二、揭开地层的奥秘

  1920年的一天,李四光来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几位教授在理学院 的办公室迎接他。互相交谈片刻之后,蔡元培便领着李四光到地质系巡视了 一遍。李四光看到教室破旧,设备简陋,便向蔡元培建议将这里整修一番, 蔡元培立即表示同意,并将改建环境之事全权委托给李四光操办。在得到校 长的全力支持后,李四光便亲自进行设计规划。他将理学院后面的大殿改建 成一个大讲堂,又将大殿前的院子改造成一座小花园。院子两边栽上了四季 长青的松柏。院子中央安装一个日晷(guǐ,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以 日晷为轴心,修建了伸向各个方向的几条放射形道路。这样,为学生们提供 了一个学习和休息的幽雅环境。随后,李四光改造了实验室,添置显微镜, 修理了桌椅,又将西廊下的几间旧房子改建成洗澡间。

  李四光在地质系主讲岩石学,他不照搬外国课本,而是自己编写适合中 国情况的讲义。为此,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他在教学时,特别注重 理论联系实际。他常常自己动手磨制各种岩石薄片,并将它们放在显微镜下, 教学生辨别不同岩石的不同折光。每逢考试,他不仅要求学生答题,还发给 学生几块岩石,让学生写出这些岩石的名称、成分、生成原由及与其他矿产 的关系等等。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李四光还经常带学生们去野外考察。1921 年3月,他首次带领学生来到北京西郊,对南起中心坨,北至大觉寺,西起 金庄,东至玉泉山一带的地形地貌进行考察。这次考察,学生们收获很大, 因为这里的岩层走向与我国北部地质上岩层的走向大体一致,了解这里的地 质状况,对于了解整个中国北部山脉和地层具有典型意义。

  长期的野外考察,使李四光走路养成一个习惯,他每跨一步大约是 85 厘米,这样一来,在填写地质图、测量地层露头的长度、宽度之时,他只要 迈上几步,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了。他还要求学生也都能记住自己一步的大 致距离。

  为了弄清中国煤矿的分布情况,李四光从1921年开始从事对“蜓(tíng) 科”化石的研究。“蜓”是一种微体古生物,中间大、两头尖,形状似纺纱 用的纺锤,所以日本人称之纺锤虫。在我国,人们习惯称纺锤为“筳”,李 四光以此为根据,在筳旁加个虫字,给这种微生物化石起了个新名“蜓科”。 由于它体积很小,用肉眼只能大概看到它那橄榄形的外壳,要分析它的内部 结构,必须将它们磨成薄片,放到显微镜底下观看。

  八月的北京,骄阳如火,酷暑逼人。李四光利用暑假,加紧对“蜓科” 的研究。在薄片磨制室,李四光和助手磨薄片的工人朱师傅忙得不可开交。 朱师傅先用金刚石切刀将“蜓”化石切成磨片,然后放到配有粗细金刚砂的 磨盘上,精心磨制。当磨到一定程度时,李四光便接过来亲自研磨,他手拿 显微镜,将薄片放到显微镜下,看一看,磨一磨,必须磨到约0.03毫米的厚 度,使它变成一张形同薄纸的石片。这样光线可以透过薄片,使其内部结构 清晰可见,这种厚度当时并没有工具可以测量,只能依靠经验和技术。

  树叶绿了又黄,春天去了又来。李四光年复一年,坚持不懈钻研“蜓科”。 通过显微镜,李四光终于看清楚“蜓科”的内部结构,那是一些蜜蜂窝状的 小格子,他根据小格的不同排列,鉴别它们不同的种属,判定出它们的进化 阶段,进而推断出含有这些不同种属的化石岩层的时代。例如“蜓科”是石 炭二迭纪地层的标准化石,石炭二迭纪是产煤地层。由此可以根据这些已经 划分出层的岩层,考察它们如今的分布状况,从而寻找出煤矿分布的规律。 这门学科称古生物地层学。

  李四光将已经鉴定出来的“蜓科”的不同种属,拍成照片,接着便投入 了紧张的论文撰写之中。他将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写成《中国北部之蜓科》一 书。在这部学术专著中,他根据不同种属的“蜓科”化石,解决了多年争执 不下的地层划分问题。他的科学论证,不仅平息了中国北部含煤地区石炭纪 地层划分的争论,而且对北美石炭纪地层的划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 此之后,许多中外地质学家都开始采用这一科学方法。李四光也因为这一优 异的研究成果获得伯明翰大学授予的科学博士学位。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