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红楼风雨梦中人_梁归智【完结】(154)

  这儿“神”与鬼神、神秘等无关,是艺术的精神活动事。精神活动大致分两方面:道理的晓悟,灵智的佳会——例如“心手相应”“意到笔随”等语句,就是表明书家的精神境界正到了最好的地步、时空、境界,觉得运掉自如,无往不利,“如有神助”——这种造诣也可以说成是“神而明之”“神明变化”,已非文字语言和死规矩、硬条文所能“说明”“讲解”了。此之谓“神”。

  书者领悟了藏锋沉著,笔笔入纸,就必不会是“墨猪”风格,定然偏于瘦劲的神采。

  诗圣所言,应是此理。

  莫将“瘦”误认为“纤细”。瘦是遒劲的必然表现,是没有臃肿痴滞的“涨墨”与浮笔,不塌不懈,不松不垮。可以看看传世的《 兴福寺碑 》(俗称“半截碑”)、集右军书的好拓本与日本所存的唐人钩摹的《 奉桔帖 》等名迹,便悟右军的“瘦”是何等境象。

  至于俗常每见笔画偏瘦的,便称为“瘦金体”,这是个误会。“瘦金体”只指宋徽宗的字、学薛稷书而来的一派宋人的字,也有书卷气,文化修养,但非晋唐古传的瘦硬之书,不可混为一谈。(《 永字八法 》)

  十分有趣,红学中有妄人说脂批本《 石头记 》是书商伪造,《 文心雕龙 》中的“隐秀篇”被无知之辈判为明朝人造假,《 兰亭序 》的“真伪”也存在争议。《 兰亭序 》的真伪辩论是20世纪60年代一大学术公案,由于提出《 兰亭序 》乃伪作者的是社会政治地位很高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这场辩论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周汝昌回顾说:“后者是郭沫若撰文发难。当时《 光明日报 》编者黎君( 即黎丁——引者 )将文寄示,征询意见,我见其论点大小共计三十六处之多,然而皆可商榷,不敢苟同。于是撰写了《 兰亭综考 》,第一篇以唐写本《 世说新书 》注所有引文体例与明清《 世说新语 》注之引文与唐时之作做出校比,证明了注文愈后愈遭删减,根本不是严格‘征引’,岂能用千年后之删本以证晋代手写本之‘伪’?第二篇指《 兰亭序 》系仿效石崇的《 金谷序 》,章法构局宛然一致,并非如删本之前言不搭后语……第三篇则从内容研论( 此乃王右军与支道林等在会上辩论人生哲理的感喟与见解,也须参照六朝时代的思潮背景与有关遗文,方能明白此序的真正价值——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古玩赝品’的市俗问题 )。”(《 治学历程 》)

  关于郭沫若提出《 兰亭序 》系伪作的事,周汝昌又加注解说:“后来方知他此文是秉承他人意见而作的,当时引起高二适、商承祚的争鸣驳难,商教授曾多次来函要我协助,提供论据。”周汝昌的《 兰亭综考 》后来调整为两篇,分别是《〈 兰亭序 〉的“文本”问题 》和《〈 兰亭序 〉的内容问题 》,发表于《 江淮论坛 》1981年第1期和第2期。原来的计划是写十篇,分别考论原本真迹的迷失,摹书( 唐人双钩廓填 )和石刻之复杂翻摹仿写的各种“支系”、“流派”并辨别其优劣,最后考定哪一种传本最得原迹的真笔法。“但因刊物约定后不能履行续登,我亦忙于他事,此一番极细的考研收获,遂难收拾,年久俱化为云烟荡尽。”(《 治学历程 》)

  周汝昌考论《 兰亭序 》,其宗旨仍然是归源于中华文化。他在《 兰亭综考 》中说:“为什么自己非要写写不可呢?因为我觉得这绝不是为一个‘书法家’争论‘一本帖’的问题,那样看就太小了。问题之不小,至少应从两层来看:①《 兰亭 》一序,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史上的很多重要事情,这些事情有的是带有根本性或关键性的;②对于本来没有问题的事物,不怕提出疑问,不怕摆出新见解,但要看所提所摆的究竟有多大的科学性。想措词尽量委婉些,可是总无法回避一个存于心中的想法:这是一个学风问题。”这第二点的言外之意,当然是批评郭沫若的学风有时候不够端正严谨了。

  《 永字八法 》分上编、中编和下编,上编就是“书法艺术答问”;中编是“分论”,提出了“中国书道”,从汉字的源流、笔墨的分类和品评、永字八法的条分缕析乃至《 兰亭序 》的“奇致”等多方面作了深入的论述;下编则是六篇专门的书法论文,有旧文,也有新作。全书三编,建构了一个相当辉煌的书学体系。这本书出版后,在书法界和文化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下面摘引两段顾工《 当代书法名家批评·周汝昌〈 永字八法 〉》中的话:

  周汝昌以语言、诗词笺注和《 红楼梦 》研究驰名于世,他在本书自序中称“我对‘书学’下功夫比‘红学’多得多”,这恐怕是就所耗时间长短而言——但如果你读完全书,就会相信周先生确乎不是偶涉翰墨,其见解的精深程度比许多专治书法的学者尤有过之,且多创见发明。

  八十年代:走向辉煌“慧地论文”与“兰亭遗韵”(6)

  从《 书法艺术答问 》到《 永字八法 》,周汝昌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来展开,即王羲之书法的真相。因为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太过重要,真、行、草三体要讲早期范本,都与王羲之有关,特别是后世应用最为广泛的行书(宋以后所谓帖学),要讲源头和最高典范,更是离不开王羲之。而由于其真迹失传,在众多摹本、刻帖中,哪些比较接近真实,必须要搞清楚,否则你就不能知道晋人书法的这个传统到底是什么。周汝昌由此要害之处下手,重新阐释“永字八法”,纠正世人对“锥画沙”、“藏锋”、“遒媚”的误解,他认为王羲之的书法风貌,应当是骏爽、明媚,清新俊逸,光彩照人。王羲之书法的真面,也就不应当是《 定武兰亭 》或《 快雪时晴帖 》这类锋芒泯灭、平和中庸的东西。对最接近《 兰亭 》原貌的本子,周先生推荐了两种,一是《 三希堂法帖 》中的元人陆继善摹本,一是张珩捐献故宫的另一元人摹本,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留心。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