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红楼风雨梦中人_梁归智【完结】(183)

  之后我向老先生介绍网络,告诉他像《〈 红楼梦 〉笔法结构新思议 》都是从网上看的,并且朋友们都很关心你,托我来看你。周老很高兴,连声说,谢谢网上的朋友。

  说话瞬间,老先生已经在每本书上都写下字了。《 红楼家世 》老先生写“小友来访快哉,以此赠之。盲者周汝昌(日期难以卒读)”;《 砚霓小集 》写上“小友来访,周汝昌癸未立秋后”;《 脂雪轩笔语 》写着“癸未立秋后,小友远路来访快谈,甚为欣慰。汝记”。

  我说要为老先生照几张相,朋友们都关心你。老先生忙起身把沙发上堆积的报刊使劲的拿开,高兴的摆了个拿着扇子的姿势给我,不停的问我是看镜头还是随意点?又忙着把衣服扣子扣上……

  我抱着老先生送给我的三本书,沉甸甸的。头脑中已经开始在回忆着刚才的点点滴滴。想起了老先生自己的话:“我耳目皆损,唯头脑尚未全衰,每日仍笔不停挥,希望自强不息。我所不逮,时贤来哲,当有不弃而进教者,切磋之功,是为厚惠。”范仲淹的句子自然地浮现于脑海:“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再摘录几段网上一篇署名“无言咏落花”写的文章:

  “嘟……嘟……”

  “喂,您好。请问——是周汝昌教授家么?”

  “是啊。您哪一位啊?”

  “我?哦,我是他的读者。”

  “读者啊……我跟你说,我是他女儿。我父亲他耳朵坏啦——听不见;眼睛也坏啦——也看不见。您有什么事儿跟我说吧。”( 老子说: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聋。看来不见不闻乃是抵御声色的要招。——怎奈耳目虽可掩住,还有一颗“心”在,它还在又听又看,不肯清闲罢休。以此之故,我心中常有几段妙曲,几幅佳画,几声入耳之言,几处动人之色。又何须外求乎?——周汝昌语)

  “……我是江苏的一名高中生……”

  “江苏的啊?那这得费你多少电话费啊?!”

  “没关系。”

  “真没关系?”

  “真没关系。我从小学起就对《 红楼梦 》很感兴趣的,也拜读过周教授的《〈 红楼梦 〉的真故事 》等著作,有一些疑惑,又有一些想法,希望能得到周教授的指教……”

  “你想问什么呢?”

  ……

  “你看了他的《 红楼小讲 》了么?——那后面有‘红楼导读’,是写给学生的,比较好懂。”

  “好的,我一定仔细拜读。谢谢您哦。打扰了。再见!”

  “别客气,再见!”

  ——“吟鞭一指傲三秋,重镇红坛大纛周。小卒过河发妄语:痴情方许说红楼。”

  ……

  当然网络上对周汝昌不以为然的、调侃性的观点、文章也有,如“周汝昌不是《 红楼梦 》的终结者”、“周汝昌为什么这样火”、“没有周汝昌,哪来《 红楼梦 》”等。不管正面还是反面,都说明周汝昌在“人间红学”中有巨大影响力。

  尾声新雨旧雨“二三子”(14)

  在周汝昌的生活中,还有各种人际因缘,也颇为有趣。比如周汝昌写了一篇随笔《 相见恨晚——纪念冒舒湮先生 》,是因为出版《 岁华晴影 》,属于一个随笔系列丛书,出版社寄样书时把冒舒湮的《 饮食男女 》错寄给周汝昌,而把《 岁华晴影 》寄给冒舒湮,两位海内名士因“换书”而始得相识。冒舒湮生于1914年,卒于1999年,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大名士冒辟疆的后裔、民国政界和学术文化界名人冒鹤亭( 还是周恩来的亲戚 )之子,又曾是中共秘密党员,但后来失落了党的组织关系,多才多艺,是一位传奇人物。又比如著有《 井中奇书记 》(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的陈福康① 撰有一篇《 周汝昌先生赐我“天书” 》( 2002年第4期《 新华文摘 》)的文章,叙述了周汝昌看到他的书后主动给他写信的故事。篆刻家崔自默② 请周汝昌为其篆刻集撰序言,周汝昌写了一篇古色古香的文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 1934年生 )退休后向周汝昌请教书法,周汝昌赋诗相赠。与黄苗子、张中行、季羡林、朱一玄、任继愈、徐邦达、周海婴等人交往……其中2002年参加季羡林九十二岁大寿纪念盛会,周汝昌被列为第一个发言者,尤其有纪念意义。盖从1950年周汝昌英译季羡林考论《 列子 》的文章起,这两位学界泰斗就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为中华文化的存亡绝续发扬光大而辛勤耕耘,俱臻大成,实堪称双星并耀,为国争光。周汝昌贺季老诗曰:

  何以奉公寿?微衷一瓣香。

  乘风尊国粹,扬帜化西洋。

  鲁殿灵光重,燕郊绛帐祥。

  南山当采菊,古句共称觞。

  其实,这首诗所传达的意蕴精神,又何尝不是周汝昌自己一生的追求、行履之某种写照呢?

  到了2005年,周汝昌的“随笔红学”大行其道。周丽苓告诉笔者,自从母亲去世,为了让父亲摆脱压抑情绪,联系父亲到国家图书馆作红学讲座,谁知引起轰动,紧接着中国现代文学馆和中央电视台也请他做讲座节目,再加上《 红楼小讲 》意外畅销,从此激发市场效应,各家媒体和电视台纷纷前来采访,各家出版社争先恐后上门约稿,搞得周家应接不暇。周家三姐妹帮助父亲整理、编辑书稿,忙得不亦乐乎。有的人怀疑,周汝昌又老又瞎,怎么能短期内搞出那么多著作?以为是周汝昌口述,女儿笔录的结果。其实除了旧稿作新编外,其他新著都是周汝昌自己写到纸上,写作已经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虽然那些稿子往往是字和字重叠在一起,除了多年训练有素的女儿是谁也无法辨认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