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红楼风雨梦中人_梁归智【完结】(2)

  [史学研究]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红楼风雨梦中人》作者:梁归智【完结】

  内容简介

  这是红学专家梁归智先生历时三载,为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所作的传记。

  我国著名学者周汝昌,是承接新旧红学的代表人物,名重一时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书法家和诗人。他在燕京大学外文系求学期间发表《红楼梦》学术论文,引起大学者胡适的关注,两人结下了一段难得的红学因缘。周先生的《(红楼梦)新证》于1953年出版,被誉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被中央特调回北京工作。其后历经数次红学思想批判运动,始终坚守学术信念,在“文革”结束后,出版十几部红学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令海内外学界瞩目。

  本书以周汝昌的《红楼梦》研究为主线,记述传主生活行迹、研究著述、过从交游等重大事件。作者以一个红学专家的视角。勾勒周先生八十余载人生风雨,折射出一代学人的命运,展示近百年来红学研究的风云激荡。本书着力最多处,在于揭示周汝昌先生内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熔铸传统诗词、文论、书法、禅宗、戏曲、民俗,以彰显中华文化为终生之志的大家风范。

  ------------------

  题记写传缘起(1)

  公元2004年,中华古夏历岁在甲申,是一个饶有意味的年头,我当然是从《 红楼梦 》研究的视角而言。这一年,是红学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而独立门户成为专学整整第一百个年头,王国维正是在1904年发表了《〈 红楼梦 〉评论 》,可以看作红学由玩笑之词而正式成“学”的一个标志。而无论从癸未说或甲申说甚至壬午说的立场,2004年也都可以看作曹雪芹仙逝第二百四十周年。由于2003年岁末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电视剧《 红楼梦 》演员“二十年再聚首”和科学教育频道《 百家讲坛 》的红学讲座以及影视频道电视剧《 曹雪芹 》的热播,还有作家出版社《 红楼夺目红 》等红学书籍的热销,造成了一种红学热持久不衰的综合效应。周汝昌先生无疑是这一热潮中最引人瞩目的人物,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甚至于在网络论坛中出现了“周汝昌为什么这样火”的讨论。周汝昌坎坷了一辈子,这一下真“红”了起来,情形大概可以和周先生的开山之作《〈 红楼梦 〉新证 》在1953年刚出版不久时相比拟吧?这前后相隔也正好是半百之数——五十年。

  还有凑巧的事。我于6月13日应邀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做《 百家讲坛 》节目,连讲两场,题目分别是《〈 红楼梦 〉探佚 》和《 曹雪芹思想的超前性 》。6月12日先去拜访周先生,周先生提醒我,明天是阴历四月二十六日( 此处不用阿拉伯数字,以显示“阴历”也 ),正好是曹雪芹的生日,也是小说中贾宝玉的生日。第二天我演讲时,开头就说:“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这两场演讲就有了“凤头”,至于后面是不是“猪肚”和“豹尾”,那当然要观众来评判了。而就在我赴北京前夕,国家图书馆的青年“红迷”于鹏打长途电话来大连,说漓江出版社刘文莉编辑与出版界友人正策划要出周汝昌先生的传记,他们属意于我。不一会刘女士也来电话,说已经和周先生接触过,征求了周先生的意见,意思要我捉刀,约好6月13日在现代文学馆晤面,演讲后请我吃饭,即作商谈。这当然也有通过听我的演讲以“考核”我是否有写作“实力”的意思。计划大体不爽,只是饭局成了《 百家讲坛 》主持人傅光明先生请我和刘女士及随刘女士同来的同事汪正球编辑吃工作餐。就这中午饭半个小时光景,与刘女士、汪先生初步约定了写周汝昌先生的传记。

  我答应在8月份开始动手写传,因为此前必须要把《 红楼赏诗 》的稿子杀青。到了7月下旬,就开始阅读周先生的几种著作。周先生的大著我大体上都有,但以前主要是着眼于学术层面,这一次则把注意力集中到“全人”观照。虽然我和周先生交往已经有二十余年,但真正面炙馨颏的机会也没有几次。毕竟,我和周先生是隔了“世代”的人,周先生前半生所经历见证的那些历史政治风云、社会人生世相,我缺少生动的“质感”。对周先生家世、家庭等情状的了解,除了极少几次与周夫人及周先生的子女浮表的接触外,大多数也只能从周先生著作中窥探吉光片羽而已。

  既然情况如此,我确定写传记的策略,只能以“学术”为主体。周先生以红学家名世,他的学术,首推红学。但究其实,《 红楼梦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最杰出代表,周先生其实是通过《 红楼梦 》研究中华文化,除了红学,他在传统诗词、文论、书法、禅宗、戏曲、民俗等多方面也都有精深的赏会和研究,他深通英语,却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独特光辉。所以,应该称周汝昌为中华文化学家才更准确更本质。同时,在为这一独特的文化学术事业之毕生奋斗中,他历经曲折坎坷,正所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锋镝犹加,痴情未已。周汝昌给红学的定位是“新国学”和“中华文化之学”,顺理成章,这门学术的掌门人和泰斗自然也就是“中华文化学家”了。而且,“中华文化学家”似乎还没有被任何一位先贤所启用过,也算笔者的一点“创意”。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