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_冉云飞【完结】(71)

  移民所形成的宗族之族约族规,对维护一个宗族正常的社会秩序有不可小视的作用,但我个人认为,宗族对社会产生较大且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便是族产中的族田亦即义田。义田,泛称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置的田产,“后世君子于私田之公于族者曰义田,义田之给于士者曰学田”(恽敬《沙陇胡氏学田记》),“学田,专资建学及赡卹贫士”(《清史稿·食货志一》)。古代社会重家重族,而且一个人中举中进士,不只是个人的荣耀,也是整个家族的光荣。义田,是古代社会在不能,更准确地说是不想(当然统治者是不想,他们想的是如何愚民)实行义务教育亦即免费教育的情况下,使同族大多数人不致失学的一个有效办法。

  譬如成都龙潭乡范氏宗祠,从1787年至1950年的160多年的时间里,范氏家族有祠产三千多亩。而范氏宗祠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族产属范氏家族所有,并推举德高望重的人掌管祠堂,子孙出世后须向祖宗送红鸡公和喜封,祠堂命名上册后便可成为其中一员,享受祠中一切权利。当然也有对违规的惩处条款。其次范氏家族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设族长一人,推举德高望重的人任职;设正副总理各一个,掌管祀田的收支(指祭祀专项开支费)和义田的收支(作为办学及奖学金、救济金之专项开支),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更为重要的是推选账务主管一人,为本祠贫困子孙、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者进行救济,每年终施放一次救济粮、款。同时设学务主管一人,为范氏小学子弟专管伙食、学杂,此费由祠堂供给。考上初中发给奖学金二十四元(银元,下同),高中三十六元,大学一百元;上京师和日本留学,每年发给一百四十元;考上留欧美发给二百八十元。每个学生毕业考取优等者,在祠堂贴挂金字红榜鼓励。(以上资料参见孙晓芬《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宗族”一章。)

  在没有义务教育以前,宗族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小学免费),正是祠堂族产族田亦即义田对教育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是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的学校,立刻就能够在各地得以实现的真正原因。因此实行新的学校制度后,范氏家族就能立刻将此前的义学改为华阳范氏小学。近代成都的变化和前进与这些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主要参考书目

  常璩著《华阳国志》

  四川文史馆编《成都城坊古迹考》

  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

  谢元鲁等校《巴蜀丛书》(第一辑)

  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

  刘广生编《中国历代邮亭诗钞》

  王立显主编《四川公路交通史》(上)

  周振鹤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

  四川省水利电力厅编著《四川历代水利名著汇释》

  罗开玉著《中国科学神话宗教的协合——以李冰为中心》

  王绍荃主编《四川内河航运史》

  郭涛著《四川城市水灾史》

  贾大泉著《宋代四川经济述论》

  吴淑生、田自秉著《中国染织史》

  阳正太主编《天府蜀都》

  李竹溪、刘方健编《历代四川物价史料》

  黄尚军著《四川方言与民俗》

  李实著《蜀语》

  罗韵希等编著《成都话方言词典》

  傅崇矩编《成都通览》(上、下)

  杨燮等著、林孔翼辑录《成都竹枝词》

  陶振纲、张廉明编著《中国烹饪文献提要》

  车辐著《采访人生——车辐文集》

  李怡著《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

  孙晓芬编著《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

  王纲著《清代四川史》

  张学君、张莉红著《成都城市史》

  陈世松著《天下四川人》

  傅振商编《蜀藻幽胜录》

  张邦伸著《锦里新编》(上、下)

  唐枢辑《蜀籁》

  陈登龙著《蜀水考》

  邓子琴《中国风俗史》

  周振鹤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

  周天游主编《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

  R.E.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

  I.霍普金斯著《人文地理学导论》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