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913,一战前的世界_[英]查尔斯·埃默森【完结】(128)

  1912年10月,奥斯曼帝国终于同意割让利比亚。作为交换,意大利人承诺从十二群岛撤出。然而到了这时,帝国已经是腹背受敌,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黑山组结成了松散的巴尔干同盟(Balkan League),在巴尔干地区展开了攻势。[52]和利比亚的冲突相比,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战争——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争。在利比亚,奥斯曼人是为面子而战。在巴尔干,他们是为同胞的家园,有时也是为自己的家园而战。在君士坦丁堡,人们声嘶力竭地欢呼,挥舞着手帕,为奔赴前线的土耳其军队送行。一名土耳其士兵向美国记者展示了塞在子弹带里的牧笛:“上战场就是这样,他说——如同参加婚礼一样。”[53]

  然而,奥斯曼军队在巴尔干遭到了血洗。巴尔干同盟的推进速度很快。1912年11月,萨洛尼卡落入希腊人手中(次年,希腊国王乔治一世被一名希腊人刺杀,这件事貌似有利,实则不利)。奥斯曼帝国旧都埃迪尔内[旧称阿德里安堡(Adrianople)]也被围困。从1912年冬到1913年春,越来越多的土耳其伤兵回到了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里挤满了新的居民;办公楼和大使馆成为临时医院,英国医生和法国护士照料着土耳其伤员。[玛丽·波因特的日记和外语报纸中,都有很多关于劳瑟夫人(Lady Lowther)的战争救济委员会的记载。]还爆发了霍乱。

  快要到年底的时候,保加利亚军队曾经一度离君士坦丁堡只有几英里,他们的飞机在前方侦查,想要看看这座城市的宣礼塔,估量一下奥斯曼人在恰塔尔贾(Çatalca)周围布下的最后一道防线。欧洲列强的军舰已经准备就绪,一旦有必要保护它们的公民,就会让舰上的士兵冲进城市。人们也打点好了行装,准备匆匆离去。市郊的墓地成了他们的露营地。“在那里,生者向死者寻求庇护,”波因特写道,“1203年想要攻陷一座基督教城市的十字军,以及1453年那个阳光明媚的5月攻陷拜占庭的土耳其人,都曾在那里安营扎寨”——

  南下的(保加利亚)军队现已离我们这么近了,如果他们取胜的话,是会从我们属于欧洲的城区进入城市,还是会经过这么多难民临时安顿的柏树墓地?……他们会在圣索菲亚教堂举行弥撒吗?……我们几天之内就将知晓。真是好一阵等待啊!虽然他们告诉我们危险,但人们已经忘记了害怕。[54]

  1913年年初,在国内已经失势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决定自作主张,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君士坦丁堡政府通过欧洲列强在背后撑腰的一纸合约割让埃迪尔内。1913年1月23日,一群青年土耳其党官员闯入正在召开的内阁会议,枪杀了战争部长,迫使大维齐尔辞职。新一届内阁成立。与巴尔干同盟的战火几乎是立刻重燃了起来。

  对于巴尔干战争的是是非非,外国人意见不一。一些人同情土耳其人。皮埃尔·洛蒂认为他们是保家卫国的勇士,并发问道,如果埃迪尔内被巴尔干国家的基督徒军队占领,将会发生什么。他警告说:“满脸大胡子的胜利者的鞋靴玷污了塞利姆二世(Selim II)美轮美奂的清真寺,以及寺中的葬礼亭,之后就会开始抢掠、强奸、杀人。”[55](有人提议用这位法国作家的名字给君士坦丁堡的一条路命名,事实上后来果然有一条路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还有更多的欧洲人对奥斯曼帝国的困境无动于衷。英国殖民地官员哈里·约翰斯顿(Harry Johnston)认为,巴尔干战争为他所谓的“东方问题的最终解决”开辟了途径。[56]将奥斯曼帝国逐出欧洲,会是一项文明的进步。“纯种的土耳其人是很愚蠢的。”他这样写道,声称他们的建筑师、医生、金融家和海军上将全都来自被他们征服的那些民族,而不是他们本民族。

  更多的西方人是透过自己国家利益的棱镜,去看待巴尔干的时局和奥斯曼帝国的存亡。俄国人对奥斯曼帝国没什么好感,但他们并不想让保加利亚人征服君士坦丁堡——他们的考虑是,如果说要有哪个欧洲大国来控制这座城市,那么应当是俄国人自己。同样地,奥匈帝国人与奥斯曼帝国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但他们担心这场战争会让塞尔维亚和黑山实力壮大,成为在巴尔干地区与自己的国家相抗衡的一道斯拉夫屏障,他们还想确保亚得里亚海的港口城市斯库台(Scutari)落到阿尔巴尼亚人手中(正准备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军事干涉)。德国人与奥斯曼帝国是长期的政治联盟关系,他们想要确保自身地位不被连累。英国人过去一直担心德国在君士坦丁堡的影响力,如今他们担忧的是,倘若由于基督教徒入侵,伊斯兰哈里发被迫离开伊斯坦布尔,那么印度可能会出乱子。[事实的确如此,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在为奥斯曼帝国的救济工作积极捐款,甚至发布了一条伊斯兰教令(fatwa)号召抵制欧洲商品。][57]

  随着1913年3月埃迪尔内落入保加利亚人之手,巴尔干的局势对奥斯曼帝国更加不利了。列强急欲争取某种和平解决协议,最终在5月迫使交战各方签订了《伦敦条约》,这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欧洲领土。但这并不是事情的结束。《伦敦条约》上的墨迹还未干,新的战争计划就已经在酝酿之中了。巴尔干同盟一直是出于地缘政治的方便而结合,而非出自热爱,如今正在瓦解。虽然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黑山通过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都获得了多到令人震惊的领土,可它们都觉得自己还应该再多分一杯羹。到了6月,保加利亚人已经与希腊人和塞尔维亚人打了起来。奥斯曼人看到了机会。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已经是无可挽回了,但至少埃迪尔内还是可以夺回来的。7月,对自己力量估计过高的保加利亚人被赶出了这座城市,最终,青年土耳其党军队领袖伊斯麦尔·恩维尔(现称恩维尔·帕夏)可以宣告一场奥斯曼人的胜利了。《伦敦条约》匆匆修改,以反映局势的变化——现在它变成了《布加勒斯特条约》,确认了奥斯曼帝国对埃迪尔内的占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