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913,一战前的世界_[英]查尔斯·埃默森【完结】(137)

  1913年年初,王庆钧(音)在《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篇文章,为了让美国读者相信,所有西方大国目前为止都坚决拒绝承认的、焕然一新的中国,如今是时候在外交上获得承认了,这篇文章很典型地反映出了一些人的喜悦:

  数亿中国人用有史以来最文明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现代最伟大的一场革命。我们挣脱了帝制的枷锁,不是通过蛮力,而是通过绝对的理性和空前的宽容。我们在短到令人咋舌的4个月时间里,没有流其他革命1%的鲜血,就把这个泱泱大国从拥有4 000年历史的帝国,变成了一个现代民主国家……如今,我们挺身而出,张开双手,敞开心胸,想要加入这个国际大家庭,我们只要求世界允许我们加入这一行列。我们为我们的中华民国寻求承认,因为这已经是既成事实。[52]

  另外一些人显然更加存疑。埃德蒙·巴恪思(Edmund Backhouse)就是其中的一员,生活在北京的他,或许是英国最有名的中国通。巴恪思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发表了慈禧太后宫廷中一名高官的私密日记——在20世纪70年代被证明是技艺高超的伪作。他指责西方人对于中国实际情况的认知太天真了。他在1913年与前《泰晤士报》记者、活跃于上海社交界的约翰·奥特维·布兰德(John Otway Bland)合著的书中,称这一切为新瓶装旧酒。民国是不会长久的:

  在过去的两年里,也就是从清朝王权屈辱地垮台、新生的中国树立权威以来这段短暂的时间里,关注着远东局势的人们,一定会对无论欧洲还是美国都普遍存在的、近乎全体一致的舆论感触颇深。舆论认为,共和政体的确立,让中国经历了突然、过激的转变;人民的本质属性得到了彻底的改变……[53]

  他写道,研究历史的学生对于“这种乌托邦谬论永恒的生命力”很熟悉。他认为真相多少有些出入:

  中国和印度、波斯、土耳其(照这样看来,还包括日本)一样,在国民生活这片深海的水面上,迅速瓦解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新的结构也正在形成;但民众的社会状况,他们自治能力的欠缺,还停留在大体上相当于公元前南欧的阶段。

  据他预测,传统和权威——“王位和宫廷”——会以某种形式复出,而这其实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最为有利。

  这一年的时局似乎证明了他的观点。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领袖、总理候选人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乘火车,欲前往北京出席第一届国会开幕典礼之际,遭遇刺杀,身中两枪。虽然被送往医院,但还是于两天后伤重不治。刺杀宋教仁的凶手很快便被逮捕。但人们大多怀疑行刺命令是极高的高层下达的:甚至可能是大总统袁世凯本人。“某个过于热诚的袁世凯支持者,以为策划这样一桩罪案有助于大总统的事业,这样的情况并非不可能。”美国驻上海的一名外交官这样写道,而没有把话说死。[54]宋教仁自从1912年的竞选活动以来就经常表示,国民党怀疑大总统真正的目的是完全将国会抛开,行皇帝之实,只缺一个名分,而这桩罪案证实了国民党的怀疑。孙中山出于国家利益考虑——且因认识到了自身军力薄弱——让位于袁世凯之后,仅仅过了一年多,两人就开始互相攻击。在上海,共和派威胁称,宋教仁之死将会引起“比法国大革命更可怕的恐怖统治作为复仇”。[55]这座城市也成了“密谋”的“暴风眼”。[56]

  1913年4月初在北京举行的国会开幕典礼沉闷乏味,也就不足为奇了。据《北华日报》报道,“太阳照耀,乐队奏乐,恭维的演说词一波接一波”。但总的来说是“虎头蛇尾”。[57]袁世凯借口担心自己遭到刺杀,并未到场。选举产生的代表中,也有很多人没有到场。到场者的着装也并不是“旧时中国人典型的大块亮色”,而是选择了郑重、正式的西式服装:黑礼服大衣和大礼帽。[58]随着事情的进行,一份通知在第一届国会议员间传阅开来,告诉他们,预计有几百名外国人要来观看,所以务必要“保持仪态端庄,举止优雅……这样才能博得外国人的尊重,赢得外国人的友谊”。[59]整个事件似乎更多的是关乎挽救颜面,而不是拯救中国。

  外国列强依然在承受着正式承认中华民国的压力。一些人认为,他们终究还是不能确定事态会如何发展。这年早些时候,一名美国外交官汇报了他的一名法国同僚无望的观点:“他的政府对于中国现政府的稳定性没有信心……情况正变得越来越糟。” [60]无论如何,外国列强尚未得到它们想要从北京得到的东西——过早地承认相当于放弃了一项外交筹码。俄国人不仅确认了他们在中国的贸易特许权,还坚持要求中国完全尊重蒙古1911年(在俄国指示下)的独立宣言。英国人想要保证西藏自治。日本人想要确认在满洲的经济优势。自始至终,就借给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外国列强一直纠结在各种谈判中——与中国的谈判,还有彼此间的谈判。至少在这些谈判全部结束之前,最好还是先不予承认。这就是外国的外交逻辑。

  发回华盛顿的报告全面揭露了列强之间卑鄙的讨论内容。所有这些国家都想方设法让本国人占据有影响力的位置。美国代表曾一度提出一项折中方案,同意接纳一名德国人、一名法国人和一名英国人进入负责管理盐税的办公室,那是中国最可靠的收入来源之一。然而,俄国代表“迫不及待地予以强烈反对”: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