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913,一战前的世界_[英]查尔斯·埃默森【完结】(154)

  唯有日本和美国通过“一战”变得比1913年更强大、更富裕、更有影响力了。日本出席巴黎和会,确定了它的大国地位,作为世界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接受者。但巴黎和会上国际信誉最好的是以威尔逊总统为首的美国代表团。英国在战争期间大把大把地砸钱,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国外投资和黄金储备大幅度缩减,而美国则不然,战争抬高了它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上的地位。对于在军事上决定战争的胜负,威尔逊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想要让美国在和平时期扮演关键性的角色。然而在接下来的10年里,美国不但没有领导世界,反而撤出了世界舞台。威尔逊总统做了很多工作,才成立了国际联盟,确保这个新的组织不会打破欧洲的势力平衡,而是会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美国参议院却投票拒绝美国加入国际联盟。美国提高了贸易关税。新的移民限制开始实行,目的是为了保护美国工人的工资,维持美国人口的种族和民族构成。国内政策先于对外政策。

  欧洲作为全球体系核心的地位弱化了,美国又无法也不愿掌握领导权,1913年很多必然的事情都打上了问号,其中就包括对日益高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期待。“一战”之前,国际主义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它本身却成了一项事业。[6]战前金融秩序的核心,金本位,在20世纪20年代重新确立起来,伦敦也试图再次打造其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如1913年时那样。但有太多黄金现已外流到大西洋彼岸,伦敦的货币霸权,以及由此而来的作为世界金融事务指挥官的可靠性,都打了折扣。更糟糕的是,各个国家以战前的汇率重新恢复金本位,而这样的汇率不再反映各国真正的经济和金融地位,这相当于是迫使这些国家穿上不再合身的金融紧身衣,于是金本位被视为一种造成经济风险而非实现金融稳定的机制。1931年,面对经济大萧条,英国放弃了金本位。自由贸易原则,以及它所意味着的经济互赖原则,被经济自给自足的渴望所取代,结果就是全球贸易直到1970年才达到1913年时在全球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1913年时将世界织成一张人际关系网的全球移民流动,也被“一战”打断。战争之后,移民流动缩减。

  无论如何,1913年的世界已经逝去。

  *** ***

  “我们的今日与昨日、前日之间所有的桥梁都被烧毁了。”在20世纪40年代初,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战前维也纳回忆录中写道,他将那个时代称为“太平的黄金时代”。[7]

  1913年的世界,对于那些未曾了解,甚至一些曾经了解过它的人来说,终究还是成了一种梦境,一个觉醒前时代的象征,一座回不去的伊甸园。在欧洲,对“一战”的纪念,不仅体现在遍布整个大陆城乡的献给死者的纪念碑上,还存在于出版发行的战争日记、战后很久写下的回忆录和虚构的战争记述中,其中这些虚构的战争记述的作者,有的甚至在他们描述的事件发生之时还没有出生。[8]个人的战争回忆已经沦为一代人的集体悲剧,一个现已无法触及的世界的集体灾难。对于20世纪50年代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中的拉拉来说,这场战争正是俄国堕入当时那个黑暗年代的起因:“现在我认为一切的一切,随之而来的、跟着我们一路走到今天的全部灾难,都要归咎于那场战争。”[9]

  鉴于自那以后俄国遭遇的灾难,战前的世界似乎是一段更坦率、更道德的时代:

  我对童年时代记忆犹新。我依然记得那个年代,上个世纪的和平观念是众所公认的。讲道理是理所当然的,依照良心行事是正确的、自然而然的。一个人死在另一个人手上的是很罕见的例外情况。谋杀发生在戏剧中、报纸上、侦探故事里,而不在日常生活中。

  之后,我们从这种安宁、纯净、从容的生活方式,突入了血与泪,集体疯狂,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合法的、有报酬的屠杀这一野蛮行径之中。

  对也好,错也罢,这就是现在的我们在文化上所看到的形象,距离1913年的世界——一个沐浴在夕阳余晖中的世界、秩序与太平的世界、不知不觉中与20世纪史无前例的灾难搭上了边的世界——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这个形象里充满了悲怆与诗意,充满了沉静地走向命运的人物,时光的表面上暗影摇曳。它让1913年有了一段可以提醒今日我们的来生——一部失落时光的寓言。但它同样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以全新的视角思考我们自身的时代,反思过去,思考未来,不把它作为预料中的必然,或者预设的事件经过,而是作为我们尚未建设的未来。

  注释

  导论

  [1] F. W. Hirst, The Six Panics, and Other Essays, 1913

  [2] Hamburg-American Line, Girdling the Globe: Around the World on the Palatial Steamship ‘Cleveland’, 1911

  [3] 这里仅举出知名度较高的和最近的几例:Fritz Fischer, Griff,nach der Weltmacht: Die Kriegszielpolitik des kaiserlichen Deutschland, 1962; Eckart Kehr, Primat der Innenpolitik, Hans-Ulrich Wehler, ed., 1965; A. J. P. Taylor, War by Timetable, 1969; James Joll,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1984; Niall Ferguson, The Pity of War, 1998; Sean McMeekin, The Russian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2011; Christopher Clark, The Sleepwalkers: 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 2012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