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913,一战前的世界_[英]查尔斯·埃默森【完结】(31)

  任何人如果想知道(意大利)现在的情况,就去看看它的陆军和海军吧……海陆空,山地和平原,半岛和岛屿完美地融为一体。肤色白皙、不苟言笑的阿尔卑斯山区战士与肤色黝黑、身材修长的西西里战士并肩作战,高大的伦巴第掷弹兵与瘦小的撒丁燧发枪手勾肩搭背……看看那些光荣牺牲者和以身负重伤为荣的伤者名单吧:你会觉得自己是在记忆和修正一个地区的地理学问,那里不久之前还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啊,你们这些为国捐躯的神佑者!……50年前,意大利建国。在这神圣的50周年纪念日上……你们证明了意大利民族也已经铸就。[9]

  这类作家都对Italietta嗤之以鼻,这是一个安宁的小意大利的概念,以生活充裕舒适的中产阶级为主,但实质上别有一番情趣。这正是意大利首相乔瓦尼·乔利蒂(Giovanni Giolitti)理想中的国家形态。而这类作家却为意大利描绘出了一片灿烂的未来,作为一个受欧洲兄弟国家尊敬的国家,依然历历在目的昔日罗马帝国合适的继承者。

  对于意大利国家命运的这种宏伟构想,激发了意大利在非洲进一步殖民的渴望,特别是埃塞俄比亚——在1896年的阿杜瓦战役(the Battle of Adowa)中,意大利被打得落荒而逃,狼狈不堪。这些构想煽动了意大利对巴尔干半岛的兴趣,那里的一些意大利人梦想让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重新成为意大利的势力范围。正如法国的一些民族主义者对阿尔萨斯和洛林怀着复仇主义雄心,意大利的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也要求政府采取行动,让曾经属于意大利但现属法国的城市尼斯回归祖国,还要求意大利名义上的同盟国奥匈帝国归还讲意大利语的的里雅斯特和蒂罗尔(Tyrol)。困难之处在于尼斯人民实际上在50年前的一次公投中就已表示归属法国,这一点却被人忽略了。事实就是法国和奥匈帝国都不太可能未动干戈就把土地割让出去,而这一点也被敷衍过去了。或许这并不重要吧。毕竟一些意大利人想要的恰恰是一场战争。马里内蒂把的里雅斯特形容为“我们美丽的火药桶”(notre belle poudrière)。[10]

  所以说虽然意大利并不是1913年欧洲外交的主线,但是在巴尔干外交中却不容忽视,在对于欧洲势力更广义的思虑中也不容小觑。罗马已经得到了这样的城市地位,如今大国纷纷设立大使馆,这正是在外交领域重拾地位的标志。罗马再也不是只要有游客就好了,虽然他们带来的麻烦无非就是偶尔会向领事打听一个不安分的丈夫的行踪,或者一个被偷的包的下落。得把意大利当回事儿才行。

  如果说有哪座城市比巴黎更配得上永恒,那么一定是罗马。这里有着罗马帝国的兴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关于罗马帝国的一切,大多来自城市里的大量遗迹,位于市中心的考古大道(Passeggiata Archeologica)。罗马帝国灭亡后,这座城市也衰落下来,之后又得到了新的角色,作为罗马教会所在地、教皇国(Papal States)首都、罗马天主教所在地。罗马成了神父与修女、教堂与修道院之城,人口照罗马帝国期间的峰值骤减,工业发展停滞,犹太人被关进隔离区。然而如今的罗马已经是年轻的意大利王国的首都,洋溢着自由和反教权的气氛,这个新生国家的官僚们也住了进来。1861年,罗马的人口还不到20万,到1913年至少有50万:虽然少于米兰和那不勒斯,更远不及伦敦、巴黎和柏林,却仍算得上是相当惊人的增幅。巴黎始终名声在外,柏林迫切地展示自己的成就,罗马和它们不同,这座城市的地位正在恢复。

  尽管意大利王国于1861年宣告成立——朱塞佩·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baldi)为意大利复兴运动高呼“罗马或死亡”的口号,复兴运动通过战争实现了意大利的统一——但罗马直到10年后才并入意大利王国。那是1870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保卫法国本土,被迫召回用来保护教皇世俗权力的驻军,意大利军队借此良机占领了罗马。之后的数十年间,人们以“首都罗马”(Roma Capitale)之名构思了一些规划方案,目的是让意大利王国的首都从教皇的飞地转变成一座可以与欧洲其他首都相媲美的城市。古罗马精神(Romanità)重获新生,意大利也超越了考古学书籍和《贝德克尔旅行指南》,登上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舞台,闪现着过去与未来的荣耀。[11]

  1911年6月举行的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Vittorio Emanuele)纪念碑官方揭幕仪式,标志着意大利宣告统一50周年纪念活动达到了最高潮。这座巨大的纪念碑由大理石和炫白的石灰石筑成,用来纪念这位率军征服了罗马的国王。意大利建筑师朱塞佩·萨科尼(Giuseppe Sacconi)设计的这座纪念碑耸立在罗马的天空中,罗马女神上方屹立着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的骑马雕像,更上方是古典装束的16个人物,分别代表意大利的16个地区。这座纪念碑既是在回溯历史,也是在暗示意大利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光辉灿烂的未来——却跟教会全然无关,它的象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它的选址位于曾经归罗马帝国管辖的卡比托利欧山(Capitoline Hill),以表雄心壮志。它要俯瞰全城。为了得到更壮观的远景,放大视觉上的宏大观感,附近的建筑都被清除掉了。[12]它被称作“祖国的圣坛”,硬是挪用了这样一个富有宗教意义的称谓。事实上,这座纪念碑完全挡住了一座教堂,除了台伯河对面圣伯多禄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的穹顶,这面又多了一个焦点。仿佛是要证明新生的意大利的自由主义性质一样,围绕这次揭幕仪式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一场选美比赛,有300名佳丽竞争“罗马女王”的桂冠。[13]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