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913,一战前的世界_[英]查尔斯·埃默森【完结】(35)

  这些问题最终还是从语言族群之间其他的政治分歧中凸显了出来,这意味着维也纳的奥地利议会在1913年已经差不多要靠肢体语言了。允许使用的语言多达10种(德语、捷克语、波兰语、鲁塞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和俄语),却没有口译员,所有写在纸面上的东西都只用德语。[11]议会上秩序混乱,人们出言不逊——有时甚至还会打起来。1907年,奥地利(不包括匈牙利)的男性公民获得了普选权,但政治局面并没有像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所希望的那样变得更好管理。政府在必要的时候以法令统治。前来参观维也纳议会的游客们看到这样的场面,瞠目结舌。其中一个来自上奥地利的落魄青年画家阿道夫·希特勒,兴奋地握紧了拳头。[12]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此时正居住在奥属加利西亚,用他的话说,这里“和俄国差不多”。他从克拉科夫的报纸上得知这些情况,此时的他正在为下一次党会做准备,读报是他工作之余的消遣,其间他还会在冬季滑雪,在春季去塔特拉山脉(Tatra mountains)远足。[13]来自格鲁吉亚的鼓吹者、银行劫匪约瑟夫·朱加什维利(Josef Djugashvili),又名斯大林,(用一个希腊的假名字)被派到维也纳,向奥地利的社会主义者取经,以便将布尔什维克主义运用在俄国的民族问题上。[14]

  在匈牙利王国,匈牙利人推行的是将所有其他民族——特别是罗马尼亚人和斯洛伐克人——马扎尔化的激进政策,坚决主张独尊马扎尔文化。其他民族纷纷表示抗议,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也没能平息他们的愤怒。克罗地亚人虽然在匈牙利王国中取得了官方自治权,但仍然受到匈牙利人任命的统治者的压迫,并开始寻求与他们的南斯拉夫同胞塞尔维亚人结成某种政治联盟,甚至想要大刀阔斧地重建帝国,将国土一分为三,分别是奥地利、马扎尔和南斯拉夫三个行政区。塞尔维亚人在帝国中的处境是最恶劣的:这个民族被弄得四分五裂,奥地利管辖的达尔马提亚有10万人,匈牙利有50万人,此外理应是自治的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Croatia-Slavonia)有65万人,最近得到的波斯尼亚省还有85万人。[15]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关系一直不睦——还曾一度筹备过军事计划,如果情况有恶化的趋势,就会实施这些计划,在匈牙利重新确立哈布斯堡王室的统治。[16]

  所以说,1913年的奥匈帝国是矛盾与过时制度的累积、不同民族与宗教的混合、政治制度与政治关系的杂烩、王朝统治下的乱局——长期以来,精打细算的联姻,得天独厚的好运,本是权宜之计,后来却变得一发而不可收的折中,一切汇聚在一起,造成了这样的局面。虽然一些维也纳人,当然还有弗朗茨·斐迪南皇储,可以花上很长时间钻研地图,试图为哈布斯堡王朝的这个国家想出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或许是三方联邦,或许是更类似于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所有民族的联邦,或许是单一制国家——然而事实上这样的解决办法并不存在,或者说至少在政治上绕不开强大的反对势力。考虑到全面推行体制改革所要付出的代价,在各个地方重新取得平衡是短期之内所能期待的最好的情况了。弗朗茨·斐迪南认为有必要煞煞匈牙利人的威风,并打算力排众议坚持到底,甚至考虑动用武力。或许在他即位之后,情况会有所改变。

  尽管国情无比复杂、千变万化,尽管多年以来国家的完整性一直是如履薄冰、危情不断,然而奥匈帝国仍然像维也纳普拉特(Prater)公园巨大的摩天轮一样转动着。帝国的宪法结构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但到头来总会落在同一个地方。帝国一直转个不停,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就像维也纳摩天轮一样。这好歹也是一种制度,或许算不上有多么辉煌,和奥匈帝国一样只是疲于应付。[19世纪末担任奥地利首相多年的爱德华·塔弗(Eduard Taaffe)将自己的治国方略形容为“让君主国的所有民族保持一种不满的状态,而这种不满情绪要控制得非常稳定、平衡”。][17]如果政治过于动荡或者过于沉滞,无论是哪一种,人们也都可以选择无视它。斯蒂芬·茨威格后来回忆道:“一个普通的维也纳人拿起晨报,第一眼看过去的不是议会事件或者国际大事,而是剧院的节目单。”[18]生活中还有更重要的事物。

  在很多人看来,奥匈帝国最持久的特征简而言之就是它的存在本身。这样一个事实岂不是证明了帝国骨子里的韧性?岂不是证明了它的长命是有道理的?甚至还可能证明了它的必要性。如果奥匈帝国不复存在又将如何?德国来统治?俄国来统治?还是开战?这些选择都没有什么吸引力,除了对少数大德意志人来说,他们会很乐意与更强大的大哥合作。帝国至少为平稳增长的繁荣提供了一个框架,尽管地区分布不均(奥地利中心地区的平均收入是以波兰人为主体的加利西亚的三倍)。[19]虽然奥匈帝国以农业为主——1910年,奥地利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匈牙利2/3以上的人口依然在务农——但它正在稳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只不过走的是法国的路子,发展速度要慢于高速工业化的德国。[20]

  而帝国通过集中多方力量,不是也打造了大于各个局部相加的整体吗?其成果就是这样一个强国,所有的组成民族,包括匈牙利人在内,想必都不会希望这个国家消失。后来的捷克斯洛伐克开国元勋、维也纳议会中的捷克民族主义领袖之一托马斯·马萨里克(Thomas Masaryk)于1893年宣称:“我们想要让奥地利继续保持强国地位,但我们也希望奥地利对内同样强大有力。”[21]他谋求的并不是独立,而是改革,即便是在1913年:“我们的……计划并不是为了削弱别人,而是为了增强整体。我们知道,如果整体一无是处,那么我们也都得跟着遭殃。”他说,问题在于改革的进程似乎已经停滞了。似乎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说,奥地利的政治家就像是吞进了一把雨伞,动弹不得,生怕它什么时候就突然张开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