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913,一战前的世界_[英]查尔斯·埃默森【完结】(47)

  诚然,这座城市里依然有廉租公寓,naemnye kazarmy,这个词从德语的Mietskasernen而来。这座城市里有无家可归的人,他们能不能熬过严酷的冬天都成问题。大多数工人的公寓根本没有自来水,夜晚用推车把排泄物运走。城市中的有轨电车上张贴着红色大字的布告,提醒居民不要饮用生水,要先烧开了再喝。圣彼得堡的死亡率比君士坦丁堡还要高。1908—1909年,约有3万人感染霍乱;1913年,沙皇自己的女儿也感染了霍乱。[57]

  但在这样一个正在从古代遗风转向现代的国家,这一切或许只是一座城市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不可避免的成长之痛。当然,其他一些欧洲城市几十年前就遇到了这类问题,但并没有什么质的不同。难道俄国就不能像欧洲的其他地方那样克服这些问题吗?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 ***

  1913年的根特世博会并不像前几届那样成功。一些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根特虽然有很吸引人的蕾丝店,但它毕竟不是巴黎。世博会的组织者也很倒霉:那年5月,一场大火烧毁了法属印度支那展馆;9月,又有一家德国餐厅起火,火势蔓延开来。但或许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1913年,国际事务和展览已经成了例行公事,千篇一律。随着展会一次又一次举办,人们对它们的期待值越来越低,并不觉得有多么了不起。国际主义正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后来所说的,是“正常的、必然的、永恒的,除了在未来的发展进步方面”。[58]

  他继而言道,对于很多欧洲人来说,“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种族与文化斗争,垄断、限制、排外,这样的规划会对这片乐土造成破坏,但基本上就像日报一样只供消遣”。当然,不论是在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罗马还是圣彼得堡,这样的规划一直占据着报纸的头版。有大量关于巴尔干战争的报道。同样得到广泛报道的还有相关的泛日耳曼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运动,更不必说法国民族主义、意大利殖民主义、普鲁士军国主义、英帝国主义和俄国反犹主义。但它们也有争夺报纸版面的竞争对手:皇室婚礼、议会辩论、政治丑闻、社会丑闻、罢工、庆典和周年纪念、银行股价、俄国铁路股票、南非黄金和加拿大小麦。对一些人来说,战争这个词意味着现代生活的真相——争夺地位。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是个来自过去的词语,应该永远留在那里。对于很多人来说,战争只是一个词语。就算真的发生,也通常是在世界的其他角落,交战双方要么是难以置信的英勇,要么是难以想象的懦弱,而且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比较贫穷,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

  同时,世界向欧洲来,从欧洲去,欧洲依旧是世界的中心,在变迁之海上波澜不惊。

  [1] 此处是俄罗斯的一个历史典故。1787年,在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出巡克里米亚途中,波将金为了取悦女皇,在第聂伯河沿岸建立了一批可以移动的假村庄欺骗女皇。“波将金村”也由此成为弄虚作假、装潢门面的代名词。——译者注

  第二章

  古老的新世界

  1913年3月,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就职典礼。几个月前,威尔逊对一位友人谈道:“如果我的任期需要以处理对外问题为主,那将是命运的讽刺。”美国金融制度改革是他对内改革的头号任务。

  1913年,从旧世界到新世界旅行需要乘船。人们可以从南安普顿、瑟堡(Cherbourg)或者汉堡乘坐快速汽船出发,渡过北大西洋。还有更多笨重的大船从那不勒斯或者热那亚、的里雅斯特或者阜姆(Fiume)驶向美国。上层甲板上,海风吹拂着那些为了公务或休闲的旅客。下层甲板上的旅客更有可能是移民,尼古丁与汗臭混杂的气味充斥其间。

  在海上航行了四五天的时候,一些旅客或许会略微产生恐惧的战栗,因为此时的他们可能已经靠近了前一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的那片海域。“泰坦尼克”号带走了大西洋两岸的一大批精英人物——约翰·雅各·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本杰明·古根海姆(Benjamin Guggenheim)、英国记者威廉·托马斯·斯特德(William Thomas Stead)、美国总统的军事助手——还有其他很多很多不为人知者。但大多航程都平安度过。大西洋航行的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1913年10月,“沃尔图诺河”号(Volturno)汽船着火,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唤来了另外十几艘船只前来营救。

  美国人去欧洲做生意,在旧世界观光,或许还会和欧洲贵族家庭联姻。欧洲人来美国追求更好的生活,美国政治自由,普通人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发财机会,这些都在吸引着他们。欧洲人对于过去50年里美国惊人的经济发展有数不清的疑问——美国的人均工业产值是50年前的六倍。相比之下,英国还不到两倍。“泰坦尼克”号上的遇难者威廉·托马斯·斯特德早在1901年就著有《世界的美国化》(The Americanization of the World)。1913年,意大利历史学家古列尔莫·费雷罗(Guglielmo Ferrero)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之谜”(The Riddle of America)的文章。[1]法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贵族政治家保罗—亨利·德斯图内勒·德康斯坦(Paul-Henri d’Estournelles de Constant)男爵,跟随着大约80年前的同胞托克维尔的脚步,往“今日美国”(Les Etat-Unis d’aujourd’hui)题材的著作堆里再添新品。美国的概念深深地印刻在欧洲人的想象中,正如美国的产品在欧洲家庭已经屡见不鲜。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