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争的悲悯_[英]尼尔·弗格森【完结】(122)

  所有证据都表明,德国的战时经济并非人们认为的“极其糟糕”和“可怜差劲”。与此相反,在经济资源比敌人有限得多的条件下,德国能够如此成功地坚持下来,不失为一个战争奇迹。

  死亡的代价

  当《泰晤士报》战地记者雷平顿在1917年被问及战争何时能够结束时,他回答:

  战争没有理由停下来,特别当是它造就了一大批暴发户之后;妇女们欣然接受失去丈夫的事实,所有人都担心那一纸停战协议带来的后果——包括工业、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

  对雷平顿而言,结束战争的唯一方法是对同盟国进行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军事打击,这种观点相当合理。只有战场上的胜利才能起作用。然而,我们难以解释协约国拥有如此强大的经济优势,却在1917年仍旧没有赢得胜利。实际上,在那一年,美国已经有许多观察家开始认为,这一目标永远不可能实现。当涉及跨大西洋的经济关系时,诸如凯恩斯这样的历史学家仍然对汇率念念不忘。但如果考虑到公债收益率——众所周知,这是战前世界更为重要的显示器和风向标——则呈现出全然不同的光景。当英国和法国开始在纽约发行债券时,它们要接受投资者的监督,正如战前那些在巴黎和伦敦借款的其他国家所受到的监督。战时最重要的债券之一——1915年英法贷款(一笔5亿美元的贷款)——的收益揭示了协约国的信任危机程度(见图11–2)。让人惊讶的是,美国信任低谷出现在1917年12月,而非人们所认为的1918年春。

  图11–1 美元汇率,1915~1918年(1913年=1)

  资料来源:E.Morgan,Studies in British Financial Policy,pp.345~349;Statistisches Reichsamt,Zahlen zur Geldentwertung,p.6;Bordes,Austrian Crown,p.114.

  通过图11–3我们可以看出,1917年年底,英法和美国债券收益差异出现了锐增的情况:12月14日,这一差距达到了顶峰,为3.8%。

  这些投资者们有足够的理由对西欧列强表示担忧。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已经被打败了;1917年10月,意大利在卡波雷特遭到德奥军队重创后蹒跚前行。11月,俄国国内的布尔什维克革命预示着德国在东线的彻底胜利。1917年下半年,法国的士气跌落至谷底:波尔多的检察员发现9月的信件中有30%的人表达了通过一次性胜利获得和平的心愿;17%以上的人明确支持和平协商。实际上,英国军队在康布雷已经成功地运用坦克战取得节节胜利;但这些胜利总是稍纵即逝,并且无法弥补帕森达勒战役造成的损失。美国人虽然自信满满,但他们的军队缺乏经验;1917年年底,他们甚至对自己一方的胜利近乎失去信心。或许正是兰斯多恩那封探讨和平协商的信(《每日邮报》11月29日刊登)让华尔街神经紧张起来。不可思议的是,次年春天,当英国和法国的许多重量级人物都在为德国可能取得的战争胜利而惴惴不安时,纽约市场对英法债券仍然持有乐观的心态。

  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以下这一铁的事实:同盟国在造成伤亡和俘虏敌军方面比协约国出色得多。但更让人吃惊的是,他们所付出的金钱代价也比后者少。如果要对比双方的这种差异(当然,这是冷酷无情的),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军事效力,同时也要将经济资源纳入研究范围。换言之,这是种衡量战争的综合效率的方法,即德国在“以最小的代价造成最大的杀伤力”方面将其对手远远地抛在后面。众所周知,1914~1918年,协约国共花费1400亿美元用于战争,而同盟国的经费则为800亿美元。然而后者在杀敌人数方面却遥遥领先。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简单地做一下总结:协约国需要花费3.6万美元杀掉同盟国的一位军人,而同盟国杀掉一位协约国军人则仅需要1.1万美元(见表11–6)。为了完成这项与死亡有关的“决算表”,恐怕不得不提到博加特对每位阵亡士兵在名义上对本国造成的经济价值损失所做的估算数据。根据博加特的计算,一位美国士兵或英国士兵要比一位德国士兵“贵”出20%(分别为1414美元与1354美元),但与一位俄国或是土耳其士兵相比,则“贵”出一半(700美元)。但一位士兵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最终,经济历史学家不得不向军事历史学家提出质疑: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德国及其盟友在杀敌效率高出对手3倍之多的情况下仍旧输掉战争。一个可能的答案是,英国对其经济优势胜券在握,它能够承担得起战争的挥霍。然而,缓解1916年和1917年出现的美元危机并非易事,需要节制开支。或许正如凯恩斯1918年3月向贝阿特丽策·韦布所说的那样,英国政府比德国政府“更相信铺张的行为虽然容易招致告诫和非议,但却是合理的”。

  图11–2 英法债券价格及交易额,1915~1918年

  资料来源:Commercial and Financial Chronicle,1915~1918年。

  图11–3 英法—美国债券收益差,1915~1918年

  资料来源:Commercial and Financial Chronicle,1915~1918.

  表11–6 死亡代价:战争开支与死亡人数

  资料来源:Hardach,First World War,p.153;J.Winter,Great War,p.75.

  若想揭开这个谜底,可以反过来研究英国在战争期间的效率是否更胜一筹。这并非易事,但为了得到一个粗略和暂时的假设,笔者计算了英国与德国的“屠杀”和花销比率;前者使用了英国在西线作战中死亡或永久致残的士兵人数,后者的数字为年度总开支(以美元计)。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英国的花销大大地超出了德国(1.8∶1),而德国在净致死/致伤人数上取得了显赫的成绩(1.4∶1)。这些都是1916年的数据,即英国挥金如土,发动若干次自杀式攻击的一年。然而,英国一直以来的经济优势(1.3∶1),有些许示弱也许能够解释德国在1918年的净致死/致伤人数与英国相比下降为0.7∶1的原因,当年鲁登道夫发动了攻势,大批德军投降。这似乎显示了英方在军事效率上的相对提高:1917~1918年,德国缩小了与敌人之间的经济差距,但净阵亡人数方面却出现了不利的情况。然而,协约国的消费能力优势与导致战争结束的一落千丈的德军士气之间究竟有何等联系,仍旧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