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争的悲悯_[英]尼尔·弗格森【完结】(132)

  我们体内不存在为自身的死亡做准备的本能,这或许就是英雄主义的关键所在。对英雄主义的合理解释是,它存在于一种信念或决定当中——个人的生命不及某种抽象而普遍认同的理想那般珍贵。但在我看来,它往往是基于“我会安然无恙”的轻视死亡的英雄主义本能或冲动。

  或者正如英国士兵在他们开赴前线的道路上的歌声:“死亡的钟声叮当叮当/它在为你而不是为我而响。”他们的歌声中充满讽刺,他们笃信这一点。

  这种偏见导致了士兵们对战争的时间观念上的扭曲。许多士兵开始相信战争会永远持续下去,贝克尔向我们展示了当1917年战争即将结束的曙光开始显现时,法国士兵是如何逐渐表现出悲观情绪的。1918年8月,安德烈·卡恩是众多希望战争能够再进行一年的士兵中的一名。1917年,在一位军官的计算中,如果按照索姆河、维米岭和梅讷西战役的推进速度,那么需要花费180年才能到达莱茵河。甚至有人开玩笑,预测1950年时前线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甚至在20世纪30年代,萨松仍然梦想着重返战争。1937年,艾弗·格尼死于一家精神病院;直到那时,他仍然相信战争还没有结束。

  然而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时间却变得飞快:在战斗打响之前的一晚,人们时刻惴惴不安,只想着未来战斗打响的那一刻。(正如格雷夫斯所说:“我不想死,无论如何,在我没有完成《还乡》之前我还不想死。”)这使得真正的战斗反而成为一种解脱,一位法国士兵说,“进攻让我们从痛苦的等待中解放——从战争刚开始的那一刻起”。无数的士兵回忆录都证明了这一点,以及战役对人们精神的麻痹作用。正如皇家韦尔奇燧发枪手团的一位士兵所回忆的那样:

  马梅茨战役中,逐渐消失的是生存意识,而不是死亡的意识。我逐渐进入到一种无法思考、无法感知、失去视力的状态。我穿过树丛,身边发生了许多事情;许多人在我身旁经过,相互扶持,有人在哭号,有人在咒骂,有人则缄默无言。他们都化成了一个个影子,我也融入了这片人影中。生存还是死亡,一切都那么不真实……两者是等距的,但却很难达到任意一方;在这个沟壑前没有桥梁可通过,它让我和曾经的自己相分离,也让我和自己希望把握的事情相分离。

  这种兴奋和病态的感受解释了为何那些“丧心病狂”地将自己的位置暴露的士兵很少是士气低落的士兵。只有在对自己生还的概率做出一番考量之后,士气才会受到影响。但在战斗中,士兵根本没有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人们遵循冲动做事,而不是理智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因此他们坚持战斗,坚信自己总是那个幸运儿。

  第十三章 受降者的两难选择

  投降的依据

  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可以解释人们继续战斗的行为——他们看不到比它更具吸引力的选择了。诺曼·格拉登曾在第三次伊普尔战役打响前说:“如果有其他选择就好了。但我知道我别无选择。”事实真的如此吗?实际上,人们当然还有别的选择。在前几章,我们仅讨论了最艰难的选择:逃回己方,而在西线作战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对某些英国士兵来说,他们“甚至都没有逃跑的勇气”);此外还有发动叛变,这是反抗军事当局的最困难的方式。我们可以再添加一种新的选择:冲自己的脚开枪致残或是直接自杀,但这种干脆决绝且刻意的自残行为会对个人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何况还有生还的可能性,因此这样也不行。所以,自残以及自杀的人数并不多。

  相比之下,有一种选择显得格外合理——投降。

  士兵投降成为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的重要因素。尽管死亡人数清单已经长度可观了,但要想完全实现战前德国士兵“歼灭敌军”的誓言似乎是不可能的。人口统计学数字显示,每年新应征入伍的士兵或多或少足够填补消耗战造成的兵力漏洞。因此,同盟国在“净阵亡人数”上的优势不足以带来胜利,然而大批投降的士兵同样严重削减了战斗力。

  当时的人们都知道,虏获大批敌军是一个好现象。在英国电影《索姆河战役》中,大约1/10的内容都是有关德国战俘的画面。有趣的是,电影第三部分的结束片段中,出现了一位英国士兵威胁德国战俘的画面,但放眼望去,其他那些“受伤和神经错乱”的德国战俘却在享受着饮料和香烟。官方是鼓励摄影师拍下这种镜头的。德国人同样以明信片和新闻短片的形式展示外国战俘经过德国众多城市的画面。在1917年的东线战场上,投降对战争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俄国的军事失败关键在于大批士兵的投降。总体来看,俄国伤亡总人数中有一半是被敌人俘虏的。奥地利和意大利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兵力损失,两国伤亡人员中分别有32%和26%是俘虏。与此相比,英国、法国和德国军队中的投降人数则相对较低。法国的伤亡人员中只有12%被俘,德国为9%,英国为7%。

  正如图13–1所示,直到战争末期,德国士兵才开始大规模投降(从1918年开始)。根据一项统计,从7月18日一直到签署停战协议,德军共有34万人投降。7月30日~10月21日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仅英军就虏获了157047名德国士兵。在其他战斗中,他们俘虏德军的人数也只不过比这一数字略高一点儿(190797)。仅在最后一周,就有1万人投降,这是战争真正结束的标志。与此相比,阵亡人数则相去甚远。在战争的最后3个月中,有4225名英国军官和59311名士兵阵亡,德军相应的阵亡人数分别为1540人和26688人。换言之,在杀伤力方面,输掉战争的一方仍然保持着高出胜者2倍效率的优势。但在俘虏敌军方面,前者显然败下阵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情况归咎于德军士兵的“战争疲劳”、“无心恋战”,或是无法忍受饥寒交迫的困境。我们有必要研究他们对向其投降的敌人的态度,以及后者对俘虏的态度。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