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争的悲悯_[英]尼尔·弗格森【完结】(138)

  另一个士兵回忆,当他的朋友怒不可遏要杀掉一名被俘的德国飞行员时,他被制止了。

  他试图弄清楚这名飞行员是否参加过轰炸伦敦的行动。他怒吼道:“如果是他干的,我要杀了他!我不会饶了他!”他本打算杀了他。生命根本不算什么,到处生灵涂炭。当你抓获了这等龌龊的德国人,对他们同伴和谄媚的营生的同情也将荡然无存。

  一名澳大利亚士兵描述在1917年8月,一位军官杀掉弹坑里的两名德国人(其中一名是伤员)。“那个德国人请求给他的战友一口水喝。‘好啊,’那名军官说,‘让我给你口水喝——喝吧。’他用左轮手枪赏给他们2发子弹。对待野蛮人只能这样做。我们上战场的目的只是为了杀掉他们,这些连婴儿都不放过的混蛋……”在这里,虚构的暴行(德军杀害比利时婴儿的故事)转变成了现实的暴行,克劳斯如是解读。许多士兵都承认,自己读过诺思克利夫的报纸。

  军令

  更具争论性的问题是,士兵究竟有没有接到射杀俘虏的命令。当然,很多情况下,上级军官会吩咐他们的士兵“杀掉这些野蛮人”。第24师的指挥官曾在1915年12月敦促士兵“只要有机会,就杀掉任何一名身上有武器的德国人”,但他特别强调的是“身上有武器的德国人”。苏格兰高地警卫团的约翰·斯图尔特上校曾对他的妻子说,1915年,他的部队在卢斯“鲜有俘虏”,还补充说,“最重要的是在保证我们最低损失的情况下,杀掉更多的敌人。”但这只是一封私信,并不代表他曾命令手下杀害俘虏。

  然而在索姆河战役中,关于下达“赶尽杀绝”命令的证据则清楚明白,通常被描述成“英国军队的集体殉难”。战斗前夕,一位士兵听到一名准将(或许是戈尔)说:“你可以俘虏敌人,但我不想见到他们。”据第17高地轻步兵团的一名士兵回忆,他曾接到“格杀勿论,不要放过一个俘虏”的命令。在一名士兵“关于最近战况”的备注中(8月17日),克劳德·雅各布将军下令不许俘虏敌人,因为他们会阻碍进攻。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弗兰克·马克斯韦尔上校9月26日也曾下达过同样的命令,理由是“所有德国人都应当被清除”。10月21日,马克斯韦尔离开了部队,留下一封告别信,其继任者将其进行了传阅。信中,他高度赞扬了他的士兵:“他们已经懂得,对待德国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杀了他们……我从不知道俘虏长什么样子,其中一个原因是,我的部队知道应该怎么做……记住,米德尔塞克斯郡第12部队的‘硬汉’们‘不会俘虏任何敌人,除非对方已经受伤’。”克里斯托弗·斯通上尉持同样的观点:“对我们来说,德国佬就是废物,对整个世界也是。”

  1917年,帕森达勒战斗打响之前,休·奎格利接到命令,称“不要射杀在阵地中走投无路,并正在经历一场屠杀的俘虏;不要杀死那些奄奄一息的伤员。但如果你认为俘虏妨碍到自己,就将他处决”。这至少是一种灵活的指导路线。以下这场发生在3个军官之间的对话(发生在皇家伯克郡军团的食堂里)反映出许多前线军官典型的心理状态:

  L:昨晚的战斗中发生了一件事儿。

  R和F:说来听听。

  L:他们抓了一个德军军官,把他带了回去。他的双手被反绑在一起。这时,护送他的人中突然有一名士兵被一发不知哪来的子弹射中,于是他们转向这名俘虏,杀了他。

  R:我觉得这种事情很正常啊……杀德国佬,多多益善。

  L:但是……他已经被俘虏了,而且那发子弹只是擦枪走火才射中了我们的人,更何况他的双手还被绑在身后,可以说是手无缚鸡之力,但他们就这样无端地把他杀了。

  R:杀得漂亮。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军官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皇家爱尔兰军团的安东尼·布伦南讲述了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位上等兵故意向已投降的德国士兵开枪并将其打死”。布伦南和他的次官“对此感到非常反感,一时间,这名上等兵变成了臭名昭著的杀手”。而另一方面,一位随军牧师对来自都柏林第10燧发枪手团的英国士兵奥布莱恩等人说:“孩子们,明天一早我们就要开始行动了,如果你能成功俘虏敌人,那就意味着你要失去一半的口粮。因此不要俘虏他们,杀了他们!他们会分一杯羹,但你却没得吃了。切记,不要俘虏。”

  值得一提的是,黑格的幕僚兰斯洛特·基格尔中尉并没有起助纣为虐的作用。他于1916年6月28日下达的命令只是提醒英国军官要防范德国人的诈术:

  所有人都有责任继续战斗,除了确定对方不仅停止了所有的反抗,而且他们明确地最终放弃了所有继续反抗的希望或意图——以自愿丢掉武器或其他方式。当敌方做出投降姿态后,他的投降是否有效取决于他对自己意图的表达以及是否会造成我方的误解。

  到此为止,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个事实:有些情况下,在得到上级的许可之后,士兵将投降者赶尽杀绝。就算他们没有得到特许,当他们有机会杀掉俘虏时——并在担心后者随时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的情况下——也会将他们杀掉。当然,相比之下,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千名俘虏能够顺利从战场上生还,经过脱离大部队、分别关押、司令部的审讯之后,顺利到达战俘营,并且在战后重返家园(通常是战争结束数月之后)。在后方,德国战俘不再是仇恨的对象,而更像是人们好奇的对象(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甚至还博得了同情心。正如《西线无战事》中那位处在半饥饿状态的俄国士兵激起了英雄的同情。但是尽管身处战俘营,他们的人身安全还是无法得到保障。萨默塞特·毛姆亲眼见到一群法国宪兵无缘无故地将一群德国战俘击毙,事情就发生在离前线25千米的地方。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