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争的悲悯_[英]尼尔·弗格森【完结】(24)

  诚然,侵略性的外交政策能够帮助德国政府克服其自身政治危机这一观点并不是克尔(或李卜克内西)子虚乌有的臆断,而是一项真实的政府策略。当时的普鲁士财政大臣约翰内斯·米克尔以及宰相贝特曼·霍尔维格的前任比洛都致力于鼓吹战争,以期加强政党在议会中的地位(保守党以及民族自由党),正如俾斯麦之前的所作所为。1914年时真有人相信战争可以“加强家长制的命令和心理”,并“让社会民主的发展进程偃旗息鼓”。

  但这一切是需要条件限制的。“左翼”人士认为“侵略性的外交政策可以淡化国内的政治挑战”,显然这一论点并不是德国右翼分子的创新举措;从拿破仑三世的法国开始,它似乎就已经成为一种陈词滥调,并在世纪之交几乎成为帝国主义政策信手拈来的说辞。此外,有时候,在德国政客、将军、重农派和实业家之间的争论远比外界认为的要少。有个很典型的事例:至少有两位民族自由党农村候选人(帕舍和德维茨)在当地农业联盟支持者的逼迫下,被迫辞去了在陆军社团的职位,原因是农业联盟认为陆军社团关于扩大军队的建议既危险又激进。这就表明了很重要的一点:就算是在普鲁士保守主义者内部,也有反军国主义的声音。同样,我们也不能把1914年7月~8月期间在波茨坦和柏林所做的宣战决定归咎于受到激进的“国家反对者”的影响。正如贝特曼对极端保守主义的评价,“这些白痴只会左右人们无法执行外交政策”;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发生时,时任外交大臣的阿尔弗雷德·冯·基德伦–韦希特尔被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控制下的媒体的过度要求步步紧逼,陷入尴尬的局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连续几任德国宰相都意识到,军国主义必会卷土重来,特别是如果发动战争的话。比洛曾在1908年对皇储说过这样的话:

  现如今,除非整个民族都被战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说服,否则人们是不会相互杀戮的。一场轻而易举就被挑唆起的战争即便胜利了,也会对参战国造成负面影响;而如果是惨败而归,那么一个曾经的王国将会被毁于一旦……

  1914年6月,比洛的继任者贝特曼·霍尔维格准确地预计到“一场会带来无可计量后果的战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强社会民主主义的进步,因为这些人鼓吹和平,并支持推翻王朝统治”。他们两人都对1905年的俄国革命[3]记忆犹新。正如俄国内政大臣彼得·杜尔诺沃在1914年向尼古拉二世进谏的那样:“如果战争的情况继续恶化下去,那么一场极端的社会革命便是箭在弦上了。”

  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的军国主义在欧洲政治中并不起主导作用。事实恰恰相反,它的政治影响是每况愈下的,而这不仅是民主化进程导致的直接结果。下面的表1–1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下半叶主要国家公民选举权的发展情况,表1–2则说明大部分未来参战国中反军国主义的社会主义者在选举中的重要地位。

  表1–1 1850年和1900年下议院中有选举权的总人数所占比例

  资料来源:Goldstein,Political Repress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Europe,pp.4f.

  注:大学生选民大概占到总数的40%~50%。

  表1–2 战前若干欧洲国家中社会主义者选民数

  资料来源:Cook and Paxton,European Political Facts,1900~1996,pp.163~267.

  1914年4月的法国大选中,“左翼”重新占据上风,普恩加莱不得不让社会党人勒内·维维亚尼当选政府总理。(人选原定为卡约,但其妻子为了阻止媒体出版其丈夫写给她的若干封信,而涉嫌杀害《费加罗报》的首席编辑,此事也影响了总理人选。)亲德派的社会党人士让·饶勒斯在当时红极一时。在俄国圣彼得堡的大型工厂普提洛夫举行了一场长达3周的大罢工,这场罢工在18个月后扩展到里加、莫斯科和第比利斯。130万工人被卷入了1914年的总罢工中,这个数字占到了俄国工厂工人总数的65%。就算是在社会主义者势力薄弱的地方,军国主义也占不到多数。在比利时,具有统治地位的天主教党人强烈抵制如火如荼的战备工作。然而,没有人比德国的“左翼”人士——欧洲公民民主权力最集中的体现之一——具有更强的反军国主义的精神和魄力了。然而,关于德国战前反军国主义的争执一直没有停止,我们在今天的历史教科书上仍然能够读到相关内容,但我们往往因为低估当时反军国主义的影响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其实证据很明显,欧洲人民没有打算向战争靠拢,而是选择了背弃军国主义的信条。

  [1]这里指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光彩表现。——译者注

  [2]“容克”是德语“Junker”一词的音译,原指无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泛指普鲁士贵族的大地主。——编者注

  [3]俄国1905年革命(亦称1905年失败起义),是1905~1907年发生在俄罗斯帝国内一连串的以反政府为目的、却没有具体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如恐怖袭击、罢工、农民暴动等),导致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等同于宪法的基本法,并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实行多党制。——译者注

  第二章 帝国主义、协约以及爱德华时期的绥靖政策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