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争的悲悯_[英]尼尔·弗格森【完结】(4)

  在我的英文老师的鼓励下,我对此课题的兴趣越发浓厚。与很多同龄的学生一样,我在很小的时候(14岁)便学习了威尔弗雷德·欧文的诗歌《为国捐躯》(Dulce et Decorum est),它一直冷冰冰地铭记在我的脑海:

  毒气!毒气!快,兄弟们!……

  如果你能听见,那颠簸而出的鲜血

  从破碎了的肺,汩汩涌出,

  如顽疾般肮脏,如呕吐物般酸苦,

  无辜的舌头生了不治之疮,——

  我的朋友,不要兴高采烈地

  告诉那些胸中燃烧着荣耀欲火的孩子们,

  那句古老的谎言:为国捐躯,

  甘美且合宜。

  西格弗里德·萨松的《猎狐人回忆录》(Memoirs of a Fox-Hunting Man)是当时的指定教材。此外,我还能回想起躺在床上阅读罗伯特·格雷夫斯的作品《向一切告别》(Goodbye to All That)以及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Farewell to Arms)的时光;我还记得我看过一部改编自薇拉·布里顿的《青春作证》(Testament of Youth)的电视剧,它的情节朴实无华,却相当精彩。当时那台小小的电视机还曾带我领略1930年电影版《西线无战事》,它深深地震撼了我;《多可爱的战争》(Oh!What a Lovely War)中那些与时代格格不入但心照不宣的场景也曾让我心烦意乱。但只有《为国捐躯》让我如此难以忘怀,它将矛头明确地指向教师们,真实地描写了一个男孩生命的陨落。大清早,我们被要求熟练掌握这篇诗作;然而没想到当天下午,我们却换上少年队制服,在操场上列队行进,这着实让人觉得奇怪。

  虽然我生活的年代离战争爆发已有50年之久,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却深深影响了我,对其他年轻人也一样。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我们已无法亲自聆听那些最鲜活的记忆。在我还是名大学生的时候,正是一本关于战争的文学作品,让我立志成为一名历史学家。1983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我欣赏了由格拉斯哥公民剧院表演的奥地利讽刺作家卡尔·克劳斯的戏剧《人类的最后时光》(Die letzten Tagen der Menschheit)。这无疑是我所观看过的最让我震撼的一部戏剧。它怪诞、荒谬,但却真实地还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克劳斯犀利的语言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我非常赞同这部戏剧的中心主题,这场战争就是一场重大媒体事件。在这场欠缺事实来源和追求短时间轰动效应的媒体风波中,人们在语言上做足了文章,反而忽略了其真实性。尽管如此,这个超越了当时思维水平的观点还是让我获益匪浅:在还没有为英国媒体撰写文章之前,我对这种观点便深信不疑。很显然,克劳斯尖锐的讽刺使得他的作品在英国毫无市场。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个国家才开始接纳这样的作品。相比之下,《多可爱的战争》就显得如此粗制滥造和愚钝。当晚,在离开剧院后,我下定决心要自学德语,这样就能够读懂克劳斯的原著,就可以写些关于他、关于这场战争的东西了。

  之后,我遇到了对我同样有所启发的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读完这部作品之后,我又产生了学习经济的念头。我下定决心掌握这两个领域(德语与经济学),并将二者相结合。由此,我的主题为“战时经济”的博士论文便诞生了(准确地说,该论文集中研究了“德国的格拉斯哥”——汉堡的恶性通货膨胀状况)。该论文经过修改和出版,成为之后长达数十年关于“一战”经济方面(其根源、发展和结果)研究的开山之作。有些内容被刊登在学术杂志上,有些通过学术研讨、讲座或教科书,向更加小众的群体传播。然而本书则希望能改变人们由来已久的偏见,让更多的研究成果向历史学家们最需要拥有、但又是最难拥有的读者群——普通读者进行普及。

  [1]这场战争还常被称为“世界大战”或“欧陆大战”以及“伟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命名则要归功于《泰晤士报》军事记者查尔斯·雷平顿:早在1918年9月,他便觉察出H·G·韦尔斯对于“能够结束战争之战”的乐观态度与事实相悖。

  [2]拉丁文,直译为“乔治五世:至高无上的大不列颠国王和印度皇帝”。——译者注

  10个问题

  诚然,市面上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籍浩如烟海,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不是对已有的内容进行重复。很明显,它也不是一本教科书。书中没有对于战争细节的陈述,因为这些内容在其他书中都可以找到。此外,我也不会试图去写“面面俱到的战争”:因为人们总会不可避免地遗忘战争的许多方面以及战场的一些情况。因此——冒着另辟蹊径可能带来的风险——我尝试努力走出这些已经被深度挖掘过的学术堑壕。与传统观点的侧重不同,比起外交、军事方面,我更倾向于研究战争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历史方面的影响。一般来说,军事历史学家更倾向于探讨策略和战术问题,而忽略了同样让将军们挠头的经济问题。

  偏重于经济和社会研究的历史学家(特别是德国人)则倾向于忽略那些硝烟炮火的桥段,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对战争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大后方”,而不是前线的那些战役。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以单一国家为出发点来研究战争。这一特点很容易从众多关于战争文学的书籍见到,同时也成为近年来那些不经行家之手便东拼西凑的论文和会议报告册子的一大特点。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