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争的悲悯_[英]尼尔·弗格森【完结】(45)

  阖上的窗户

  德国的陆上作战情况同样面临着落后的局面,尤其是需要面对法国和俄国的联盟。1870年,法国在色当战役失利后的负隅顽抗让老毛奇认识到,一旦需要同时对两个国家作战,德国便“不能希望凭借迅速的攻势,先摆平一个,再腾出手来对付另一个”。他的弟子科尔马·冯·德戈尔茨在其《武装的民族》(The People in Arms)一书中对该观点表示了赞同:“今后的战争必将失去许多流动性要素,而这种流动性和机动性很大程度上是过去我们所参加战役的特点。”讲求速战速决的作战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令人震惊的警示是1895年由总参谋部的一位军需军官——克普克少将提出的。根据他的预测(摘自一份秘密备忘录,原著已经丢失),两线作战的战斗一旦打响,将会现出以下情况:

  就算是士气昂扬……我们也只能忍受那单调冗长、血腥残酷的长期战争——通过在各处采取包围战术,进行最普通的进攻,从而逐步取得胜利……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速战速决。军队和国家一开始就要习惯于这种观念,以此避免战争伊始就陷入骇人的悲观主义情绪中……一般来说,在阵地战中,我们一定要在野战工事的长战线上赢得优势,打赢要塞的包围战,否则将无法取得对法作战的胜利。希望我们做好关于情报和物资的充分准备,并且在关键时刻,能够以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姿态应战。

  日俄战争中的堑壕战大体上证实了克普克的分析。大家普遍认为俄国人的防御工事要弱于法国,而且前者的动员速度相对缓慢。因此,小毛奇和瓦尔德泽决定,一旦开战便先向俄国发起攻击。

  正如我们所知,施利芬在接任瓦尔德泽的职位之后,便开始试图规避战术来突破法国的防御,即以法国北部为突破口。早在1897年,他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借道卢森堡和比利时全速前进;1904~1905年,他又构想出一个侧翼大行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借道荷兰来实现;1905年12月,就在退休前,他写成了著名的《回忆录》(Denkschrift)一书。书中,他设想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2/3的德军(33个半师)全线出击,借道比利时和荷兰,直奔北法。然而,阿尔萨斯–洛林和东普鲁士地区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只有一个师驻扎于此,以抵御俄国方面可能的进攻。如此行动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在6周之内“全歼”法军,这样,今后若有敌军胆敢进犯德国领土,只会被肃清和消灭。

  然而,从酝酿阶段到1914年战争爆发,该计划一直存在一个缺陷:在施利芬计划征调的师团中,有8个是不存在的。历史学家对军事建设中反对军队扩张的声音再熟悉不过了。正如斯蒂·弗尔斯特所言,实际上,德国国内存在一种“双重军国主义”。也就是说有两种军国主义的形式存在:一种是“上层阶级”中反动的“传统、保守、旧普鲁士式”军国主义,这种军国主义流行于1890~1905年;另外一种是“下层阶级”的“资产阶级”军国主义,具有“激进右翼倾向”,于1905年以后粉墨登场。在前者眼中,正如瓦尔德泽于1897年提出的,“保持军队的完整度”就是一切。简而言之,是要保持贵族出身的军官所占比例达到60%左右,且保持来自农村的军士和同等军衔的人达到同样的比例水平,这样便可以排挤那些“不适于军队的民主分子及其他人员”——这种行为之后遭到普鲁士军政大臣卡尔·冯·艾内姆的警告和反对。这样,军事保守主义者便有借口与提尔皮茨和其他支持者建立一支大型德国海军舰队了。继任的军政大臣们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如下措施:在增加防御开支方面,陆军要从属于海军,陆军的规模可以有节制地进行扩充。1877~1889年,德国和平时期的军队实力维持在468400人左右。在接下来的7年里,尽管也曾两次试图实行普遍军役制度(1890年就可以增加150200人),但这一人数也只增长到了557430人(见图4–1)。或许德国军国主义局限性的最有力证明正在于德国军队自身的保守性。

  然而,到1912年12月,距帝国宰相卡普里维实行普遍兵役制度失败已近20年,尽管保守主义者做出了一番努力,德军内部还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将军中出身贵族的人数比例仅略微下降,高级军官在诸如冯·比洛和冯·阿尼姆这类人的管理下仍旧混乱不堪;但从军官的整体来看,出身贵族的人的比例从之前的65%下降到了30%。这种变化在总参谋部表现得尤为明显:截至1913年,70%的人都是贵族出身,有些部门——特别是举足轻重的铁路部门——几乎是清一色的中产阶级。原来的保守基调顿时变得开放而重视技术和发展,主要矛盾也随之从内部问题转向外部敌人——简而言之,就是将视线聚焦法国和俄国对德国的威胁上来。在这些新兴的信奉军国主义的“精英领导人”中,最为活跃的是埃里希·鲁登道夫,他早在1910年7月便声称,“任何为其生存而战斗的国家……必须要倾其所有兵力和资源。”1912年11月,他用第六次反法同盟时期的那种口吻强调实行普遍兵役制度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再一次武装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鲁登道夫在其1912年12月的《大备忘录》中呼吁,两年内,征兵率要新增30%(将动员率从52%提高到82%,也就是达到法国现有的水平),新征人数要达到300000人。就连贝特曼也被说服:“我们绝不能漏掉任何一个可以戴上钢盔的人。”军务部的保守者们对鲁登道夫计划中的激进逻辑心知肚明。弗朗茨·冯·旺戴尔将军直率地反驳道:“如果你继续下这样的命令,你将带领所有德国人民掀起一场革命。”1912年12月,当德皇在“军事会议”上准备支持新军队法案时,军务大臣冯·黑林根提出了异议:“鉴于现有的军队结构、指导员情况和营房建设,我们根本容不下更多新兵。”当然,黑林根在指责受到“陆军社团和泛日耳曼主义”影响的“军队部门”“对我们军事实力的质疑”时有些过头了。他将鲁登道夫的计划谴责为军队“民主化”,也因此被贬谪到杜塞尔多夫当团长;同时,他本人也新拟了一份军队草案,草案中,征兵人数仅为117000人。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