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争的悲悯_[英]尼尔·弗格森【完结】(62)

  裁军的决定并没有在任何程度上让我们的同胞平息下来。塞尔维亚民族已经被七八个外国政府弄得四分五裂,只要这种情形持续下去,我们绝不会满足于现状。我们希望能够在这场混乱中谋求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不管需要多长时间。

  塞尔维亚的外交政策实则为列宁那句名言“越糟糕越好”的民族主义版本。“是的,”塞尔维亚外交大臣说,“如果奥匈帝国在驱逐土耳其人的同一时间分崩离析,那么解决问题的难度将大大降低。”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奥地利必须有所行动,最起码俄国也要有所反应。

  1908年以前,各强国并没有在巴尔干地区的动荡问题上产生过严重的分歧;从1897年开始,奥地利和俄国表示在该地区问题上达成共识。的确,奥地利外交大臣艾伦塔尔男爵在着手吞并波斯尼亚之前曾征求过其俄国同僚亚历山大·伊兹瓦斯基的意见。事实上,伊兹瓦斯基之后才意识到,他所期待的作为回报的海峡特权并非奥地利所有,因此1908~1909年时,他要求的吞并事宜还是通过国际会议的准许为好。而在巴尔干问题上观战已久的德国,此时则跳出来举双手赞成奥地利(自从威廉二世执政,施行卡普里维“新路线”外交政策短短一段时间以来,还是头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小毛奇向康拉德保证,“只要俄国开始动员,德国也会紧随其后,并且是倾全军之力进行动员。”然而,德国进行干预的直接后果并非增加了战争的风险,而是降低了开战的可能:在经历了对日作战的失败之后,俄国尚未为下一场战争做好充分准备;当发现法国和英国对此也没有给予同情后,俄国更是选择了打退堂鼓。1912年秋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随后,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在黑山与希腊的帮助下,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成功将土耳其人、马其顿人和新帕扎尔的桑扎尔人逐出科索沃。尽管普恩加莱明确表示,“如果俄国发动战争,法国也将奉陪”,基德伦也向奥地利保证将给予“无条件支持”,但事实却是,俄国和奥地利都无心恋战。当埃伦塔尔的继任者贝希托尔德伯爵申明其立场后——要求阿尔巴尼亚独立(这对阿尔巴尼亚人来说是个惊喜),并禁止塞尔维亚人在亚德里亚海修建港口——萨佐诺夫向塞尔维亚人确认,如果他们照做,那么将不会得到俄国的支持。(我们应当注意到,俄国没有义务在战争期间必须支援塞尔维亚。)诚然,俄国人继续征用在年底即将服役期满的士兵,来抬高在军备竞赛中的赌注,但这仅是条件反射而已。他们真正担心的是保加利亚人——一个很久没有受他们控制的民族——可能会收回所有通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权,从而对俄国进行敲诈。“我认为,”贝特曼于1913年2月对贝希托尔德说,“在形式对我们有利的情况下,当存在着哪怕一丝解决冲突的可能时,如果我们还要诉诸武力解决问题,那么将造成无尽的恶果。”当保加利亚于1913年7月加入作战,企图从塞尔维亚手中夺取马其顿(以及从希腊手中夺取萨罗尼加)时——结局却是惨败而归——德国宰相表达了其愿景:“维也纳不能任由大塞尔维亚的‘梦魇’将和平打破。”贝希托尔德最希望的便是将塞族人赶出阿尔巴尼亚地区。

  究竟是什么影响了1914年所发生的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德国对土耳其的直接兴趣,其标志便是由里曼·冯·桑德斯将军领导的夺取君士坦丁堡的军事任务。这可吓坏了俄国,因为其财政很大程度依赖经过黑海海峡出口的粮食;其黑海舰队积贫积弱,而土耳其在巴尔干战争后更是一蹶不振,对付德国就是以卵击石。正因如此,1914年1月法俄双方在修建铁路方面进行了合作,6个月后杜马通过了作战计划。在一定程度上,1914年的历史同样是被斐迪南大公所改写的。但主要还是因为德国愿意提供帮助的决定,怂恿了奥地利军队为了抵御“南部斯拉夫人”的威胁而向塞尔维亚宣战。用弗朗西斯·约瑟夫的话说就是,“出于政治因素而将斯拉夫人排除在巴尔干地区之外”。德皇和贝特曼两人都给予了哈布斯堡大使以及贝希托尔德特派的霍约斯伯爵以明确的保证:“就算奥地利和俄国之间要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德国也会站在我们这一边。”而令历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是,既然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样必然会导致在欧陆燃起战火,那么为何德国政府还坚持去冒这个险呢?

  [1]朱塞佩·马志尼,意大利革命家,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历史学家曾评论道,意大利的统一归功于马志尼的思想、加里波第的刀剑和加富尔的外交;列宁也把他归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译者注

  赌徒

  整个7月,德国的决策者们重复着他们的希冀:战争仅仅是局部的——换言之,奥地利将在俄国不干涉的情况下一举击败塞尔维亚。然而,这丝毫不能平息那些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暗示——这可能是一场全面的冲突。比如1913年2月,贝特曼曾驳回这样一种言论:这场对抗塞尔维亚的保卫战争“将被俄国插手……并演变成一场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较量,且德国会成为抗击英法联军的绝对主力”。当德皇向沃伯格提到这场保卫战争时,后者当即意识到,德皇所指的是要与俄国、法国和英国为敌,但他自己曾试图在殖民地问题上与英国恢复友好关系。德国人有足够的理由担心,如果自己协助奥地利出兵塞尔维亚,则将会引爆一场燃遍欧陆的战火。萨佐诺夫对奥地利下最后通牒时坚决表示俄国不会坐视不管;1914年7月25日和29日,格雷也重申了英国1912年12月的立场:一旦“法国的大国地位”受到威胁,英国不会袖手旁观。在得知战事绝不会草草收场时,德国有足够的理由放弃战争的念头。然而,英国维持和平的初衷却没有得到德国的支持。德国人继续催促奥地利人先发制人,7月26日之后,它公然拒绝使用任何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事发后第11个小时,它终于将内心的狂躁释放了出来。首先是德皇,其次是贝特曼——在得知格雷向德国大使发出警告后,他暴跳如雷,当即催促奥地利人采取行动。贝希托尔德试图进行沟通,但为时已晚,德国军队已经整装待发,在经过了信念与蔑视、动员令、最后通牒、宣战之后,冲突爆发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