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争的悲悯_[英]尼尔·弗格森【完结】(72)

  高涨的热情需要通过集会的形式来表达。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的难忘瞬间被摄影师用镜头捕捉和定格:慕尼黑广场上人头攒动,从中还可以找到他本人的面孔。在维也纳,当置身于爱国群众之中时,著名作家斯特凡·茨威格热血澎湃;当看到工人们于7月26日走上街头,请愿支持对抗塞尔维亚的战争时,约瑟夫·雷德利希也同样印象深刻。前天晚上,在柏林举行了第一次民族主义者游行;26日,游行再一次发生。在汉堡,从7月25日起,也举行了类似的聚会活动。这种情绪笼罩着战争的头几个月,运送士兵开赴前线的火车上装饰着鲜花,大批人群聚集在证券交易所门口,庆祝坦能堡战役的胜利。在《沙勒罗瓦喜剧》(The Comedy of Charleroi)中,德里欧·拉罗舍尔的英雄讲述了亲身经历置身巴黎集会人群中的美好体验:“我陶醉在其中……在一片陌生人中欢呼雀跃。”17岁的银行职员E·C·鲍威尔回忆,8月3日他从银行休假旅行回到伦敦后,发现“整个城市兴奋得不正常”。“庞大的队伍从四面八方涌来,堵塞了街道,每个人手中都挥舞着旗子,引吭高歌爱国歌曲。他们就这样从我们面前呼啸着走过……我们也被卷入了这场歇斯底里的狂欢。”劳合·乔治也回忆说,“这是最近一段时间内少见的热烈场景。”

  就连那些不曾亲历这激动人心场面的人,都对这种现象做出了评价(劳合·乔治本人很不情愿随“兴奋的人群”振臂高呼,因为他们让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马弗京解放时狂欢的景象)。卡尔·克劳斯对维也纳集会的描写十分讽刺——他描绘了一位报社记者如何将一群醉醺醺的狭隘的排外者变成爱国者——但他没有否认集会的真实性。就连社会民主党党首弗里德里希·埃伯特都承认,他亲眼见到动员后争先恐后挤进火车的“自信”的后备军人,那些向他们挥别的人群同样“情绪高涨”。根据伯特兰·罗素的观察,“特拉法尔加广场上人声鼎沸”,“我很荣幸看到男男女女为了战争而容光焕发”。威廉·贝弗里奇同样目睹了欢乐的人群,“他们挤在轨道上,议会大厦对面的栏杆上已座无虚席,纳尔逊纪念柱的基座也是一样”。

  “七月危机”期间,政客们——尤其是英国的政客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是“民意”。1914年7月25日,爱德华·格雷男爵告知英国驻俄国大使,“民意不会允许和支持我们在塞尔维亚问题上动武”,弗朗西斯·伯蒂在巴黎也持同样的立场。6天后,皮斯在其日记中记录,尽管“侵犯比利时的行为可能会改变人们的看法”,内阁还是表示,“民意显示,公众不希望我们支援法国”;格雷也曾向德国大使利赫诺夫斯基庄严地宣告了这一结果。康邦向巴黎汇报,“英国的公众舆论在事态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应当尽力避免先于德国进行战争动员。之后在1915年,格雷又说,他对去年7月和8月发生的事件“最深的感触之一”是,“仅凭他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制定政策,他只是英国的传话筒而已”。如果公众舆论像无数作品中描述的集结的人群那般激情洋溢,那么对于我们在上一章所提到的关于战争的五花八门的意见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对于公众的集体失控,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对其进行了解释(如果不是全盘否定的话)。当时的确有很多人参与其中,但是简单将其定义为“亢奋”或“陶醉其中”的行为,恐怕有失偏颇。在那种情况下,战争的爆发所引发的群体效应堪比焦虑感、痛苦,甚至宗教狂热情绪导致的效果。

  让人惊讶的是,那些发动战争的政客和将军并没享受到这份战争带来的激动心情。我们已经了解贝特曼和毛奇两人的悲观情绪,更别提德皇了。的确,即便德国的攻势已经展开后,毛奇仍处于神经崩溃的边缘。当德国外交大臣雅戈收到英国于8月4日正式宣战的消息时,据一位在场人员的回忆,“他的脸上……流露出一丝苦恼和郁闷”。头天傍晚,格雷对战争做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光亮四散,将点燃整个欧洲”,并告诉他的朋友,“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绝不能再让它重新亮起了。”这也成为一个时代的墓志铭。当日下午的早些时候,当阿斯奎思和他的妻子单独待在下议院的办公室时,他向她简单地说了句:“这下完蛋了。”但丘吉尔是个例外。他于1915年2月22日向维奥莉特·阿斯奎思说:“我认为我应当被诅咒,因为我着实喜欢这场战争。我知道它每时每刻都在摧残着成千上万的生命,但是,我欲罢不能,我享受它的每一秒钟。”

  但平心而论,丘吉尔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他一直相信自己能够轻易打赢这场战争。他的妻子显然无法接受这种狂热。

  毫无疑问,庞大的社会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组织对战争的爆发感到恐慌,考虑到第一章中所述,社会主义者在1914年前获得的选举胜利,显然不是小事。诚然,欧洲的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会在阻止战争发生的尝试中明显是失败的:在所有的争吵和解决方案之后,第二国际中的大多数政党在战争来临之际纷纷投身国家事务中去了。面对支持战争的呼吁(各个参战国政府都将其描述为防御之战),那些向军国主义发起总罢工的人明显处于下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例子众所周知,但英国工党的作为与此大致相同。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