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争的悲悯_[英]尼尔·弗格森【完结】(80)

  人们为何而战?绝大多数情况下当然不是为了践行1839年的条约中保卫比利时中立立场的规定(更不是因为萨拉热窝行刺事件而保护塞尔维亚免遭奥地利的报复)。实际上,许多战士在有影响力的回忆录中提到过比利时问题。格雷夫斯回忆自己曾经“被德国人随意践踏比利时中立立场的行为激怒了”;萨松读报的时候,曾看到“德国士兵折磨比利时婴儿”的消息。威廉·利弗爵士向一位流亡国外的比利时政府官员保证,新军的“所有士兵”都“满怀一腔激情开赴前线,要对德军在比利时犯下的种种罪行复仇”。然而,这种情绪是否普遍存在还有待商榷,特别是在“普通士兵”中间。赫伯特·里德的经典作品《普通士兵的家书》(Other Ranks’Letter Home)的结尾处写道,“好吧,他们说这都是为了小小的比利时,那么就打起精神来吧,让我来搞定小小的比利时。”当时甚至还发生了一件逸事——尽管该事可能是虚构的——在英国军队登船横渡海峡时,他们放声唱着“我们要去痛扁比利时”。

  另外一个稍显含糊的原因是“对国家的热爱”,这通常被认为是志愿者的典型动机。人们认为,充满爱国情感的“1914精神”是多年来国民教化的产物——遍布中学、大学、民族主义联盟和欧洲国家的军队中间。《西线无战事》中的大恶棍是一位教师,这也不无道理。人民群众——至少中产阶级民众——长期受到爱国音乐、爱国诗歌、爱国艺术、爱国遗址,当然,还有爱国主义历史教育的熏陶。就连那些最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文化风气都在助长战争狂热的气焰,它将战争描述成精神革命的力量。当我们稍微关注英国公立学校教育中使用的战争语言,这种论点就显得极具说服力。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亨利·纽博尔特爵士的《生命的火炬》(Torch of Life,1898)经常被拿来引用:在那遥远荒凉的沙场上,“学生们的叫喊声回荡在队列中:‘加油!加油!打败他们!’”因此,英国公立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是明确的战争教育:“事关忠诚、荣耀、骑士精神、基督精神、爱国精神、体育精神和领袖精神。”伊顿、温彻斯特、哈罗、什鲁斯伯里这些名校在1914~1915年变成了通向堑壕的大门(就像时至今日,它们被誉为为蹲监狱做准备的理想地方一般)。1909~1915年,539名温彻斯特公学男毕业生中有8人志愿入伍。《伊顿公学记事》(Eton Chronicle)中详细记载,“他们正是在那里获得了能够让他们承受人们正在经历的那种严酷考验的意志。”德国的中学教育也是如出一辙,在那里,学生们对体育课充满热爱;而比起八人划船,德国的大学更推崇的是决斗组织,其尚武的文化很显然已经超过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作为必修课的一部分,法国的学校也在孜孜不倦地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年轻的法国男孩与其他欧洲青年一样尚武好斗。

  毫无疑问,1914~1915年的主动请缨者的爱国狂热,与他们受到的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肯尼思·克肖将1915年6月参加戈登高地作战的经历描述为,“这无疑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我最终被选中,要为国奉献,这是我这一辈子所有的、唯一的野心和追求。”但让人吃惊的是,这种爱国情愫是如此虚无缥缈和模糊不清: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作战究竟与“为英国而战”有什么关系?对许多公立学校的志愿兵来说,他们受教育的作用就是不让他们追问战争的原因。约翰·弗伦奇爵士理想中的新一代军官——“习惯打猎、马球和户外运动的男子”——倾向于将这场战争视为“一场最伟大的游戏”。用萨松的话说就是,“风和日丽的一天,骑马去远足、野餐。”对于像弗朗西斯·格伦费尔这样的人来说,德国士兵就是某种狐狸或野猪,专门供人打猎消遣。

  不管怎样,那些“普通人”——未受过公立学校的教育的人——他们的想法如何呢?曾经有一个人,志愿加入军队,原因是他认为英国远征军的目的是要阻止德国入侵英国:

  我们并不是为了国王和国家而战,因为我们从来没见过国王。我认为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战争来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需要做点儿什么。那是一支与我们为敌的军队,我们不能让他们得逞,让他们入侵英国,而将他们拒之门外的最佳方式就是让他们留在该出现的地方——法国。

  尽管听起来有道理,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正如我们所见,德国并没有入侵英国的打算。然而,这种自卫性动机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征兵的高峰时期或多或少与英国远征军的命运陷入低谷的时间(蒙斯大撤退)相吻合,而德国当时似乎是剑指巴黎。

  但是其他这种社会阶层出身的人就没那么深谋远虑了。当乔治·科珀德8月27日志愿参军时,这位只受过小学教育的16岁克罗伊登男孩对即将在法国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1915年1月,哈里·芬奇甚至都懒得提及他决定参军的原因;他的哥哥在战争之前就入伍了,因此即便是和平年代,他依然可能会随之入伍。

  如果说英国的士兵中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人都不清楚他们到底为何而战,那么这种惶惑恐怕会更多地出现在东线。哈谢克的《好兵帅克》的开头写到,愚笨的捷克英雄第一次听到弗朗西斯·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的消息,是从当地酒吧一位女服务员口中得知——“我们的斐迪南被杀害了”。当她刚要开口解释她指的是哪位斐迪南时,帅克分析了这场刺杀行动所暗示的内容,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我希望是土耳其人干的,”他若有所思地说,“你们都知道,我们就不该从他们手中夺取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旁边的一位便衣警察无意中听到了他的发言,于是纠正帅克,这场刺杀的主谋是“塞尔维亚人”。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