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争的悲悯_[英]尼尔·弗格森【完结】(84)

  当然,关于新闻界缺乏责任心、恣意滥用职权的观念并非始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战争似乎极大地增强了每个国家的媒介影响力。维也纳讽刺作家卡尔·克劳斯的主要观点是:新闻媒体是战争最大的受益人,它们甚至可能是战争的始作俑者。据说,就连威尔逊总统著名的《14点和平原则》也是应一位埃德加·西森先生之请起草的,而这位先生正是美国在圣彼得堡的公共信息委员会委员。

  不谐之声

  然而,虽然关于双方的宣传技巧存在悬殊差异的观点为战争结果的非军事解释提供了便利,但它始终是经不起推敲的。正如乔治·韦尔所言,“每一个参战国家都在暗示自己,本国政府忽略了宣传的作用;而敌人的宣传……却更为有效。”没有哪个国家的媒体是彻底受限的,但它们的影响力也参差不齐;但是所有国家在设立审查和新闻管理机构上,效率皆不理想。最开始的宣传主要是针对中立国家,而非本国舆论。当人们试图借此来影响“大后方”时,他们的主要目的并不那么光彩:压制异议。而主要的积极目的则是推动战争债券的销量(大英帝国内)或是推动征兵活动顺利开展。对大部分战争来说,基本上没有针对战士本身的宣传,然而毕竟正是这些人才决定了战争结果。

  需要强调的是,从战争开始的那一刻起,欧洲大陆的媒介舆论就呈现出绝对多样化的特点。1914年6月30日,维也纳自由主义舆论的堡垒《新自由报》称,虽然需要惩治萨拉热窝的凶手,但“君主制度政策的基本目的”仍然是“荣耀的和平、毫不示弱、保卫自身利益”;7月2日,又增加了一条:“近日,一场复仇之战势在必行。”2周后,其对于国际问题仍然持有镇定而沉着的观点。“那些为了大塞尔维亚的利益……下令点燃战火的人不应出现”,它声称,并于7月16日重申了“皇室的和平态度”。甚至在它开始对塞尔维亚使用一种挑战性语调时,它仍然坚称“局部冲突不应该扩大到世界性战争的局面(7月18日)”。

  在德国,自由主义报刊《柏林日报》将“大塞尔维亚问题”视为“最具威胁性、最让人担忧,并涉及我们所有人的问题之一”,这种观点独树一帜。但在7月30日,它却仍然坚称,“德国人民绝对爱好和平”,并且不会在收到俄国动员的官方消息后以倡导“边界安全”为由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西德的《法兰克福汇报》也不热衷于战争,天主教报刊也同样没有好战的倾向:《日耳曼报》一贯认为德国民众“对和平的愿望压倒一切”,但《科隆报》确实在战争开始后表现出极端的“高亢的爱国主义”情绪。保守主义报刊《北德意志汇报》(传统上的官报)坚持拥护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冲突的局部化,甚至对《柏林日报》8月1日关于战争势在必行的消极警示表示了反驳。诚然,正是德国政府的不择手段导致了这种舆论局面,当局试图利用和平的社论来粉饰其好战的行为。然而,这种手段显然已经落伍,这可能是被外交和军事事务搞得焦头烂额的政府无暇顾及,对此无法给出明确指导的结果。

  英国是个独特的例外,其新闻界最初对战争毫无兴趣,甚至颇有些嫌恶。《曼彻斯特卫报》在1914年7月自信地称,“英国没有深陷(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冲突的危险,因为它并没有与任何联盟签署协约。”8月1日,该报编辑C·P·斯科特认为,英国对战争的干预将是“对人民做出的承诺的亵渎——我们承诺要提供和平的生活环境、保护弱势群体、节约利用国家资源、推动和平进程的发展”。当战争真正来临时,报刊纷纷表达了抗议,认为“在秘密合约下,英国暗地里正在做出招致毁灭的疯狂举动——加入两大军事同盟之间那场暴力的赌博”。最终它们得到了一个让人沮丧的结论,正如《卫报》的严肃警告:“前线已经集结完毕,这将是一场我们冒着所有危险并终将一无所获的战争……总有一天我们会后悔的。”

  《每日新闻》对此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厌恶:“牺牲英国人的性命……只是为了帮助俄国实现称霸斯拉夫世界的目标吗?”8月1日,A·G·加德纳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何我们不该参战》的文章。“我们的利益在世界某个角落与德国人发生冲突了吗?”加德纳如此发问,他接着反驳说,“我找不到这样一个地方。”“如果我们与德国人惨烈厮杀,只是为了让俄国成为欧洲和亚洲的独裁者,那这对西方文化和文明来说将是场前所未有的灾难。”3日,该报声称,“这个国家没有主战派”,因为“人们都能想象得到战争将会多么可怕”。尽管该报最终还是勉强承认英国不得不打赢这场战争,但就在4日,它仍旧对“这场可怕的战争”和格雷“失误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谴责。当《周日世界新闻》的老板乔治·里德尔爵士向劳合·乔治表达了自己“对政府着手参战的决定深恶痛绝”时,他道出了大部分自由主义新闻人的心声。

  地方的自由主义报刊同样反对战争。《约克郡晚报》在7月29日仍坚持“出于对英国国家利益的考量,我们着实应该抽身而退”。《北方每日邮报》进一步指出,英国“能够并且应该在战争全程保持中立”。8月4日,《卡莱尔日报》声称,“最糟糕的事情已然发生,毫无疑问,大部分被卷入战争的英国人对战争的感受都是惊骇与恐惧”。直到8月8日,诸如《兰开斯特卫报》和《巴罗新闻》等报刊才被说服,认识到战争的必要性在于“拯救那些虽然弱小,但依然坚强的独立国家逃离德国的魔爪”。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