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波峰与波谷_阎步克【完结】(33)

  这种情况肯定存在,只是其影响到底多大,可能会有不同的估量。一些豪右毫无朝廷名位。人们经常指责豪右“武断乡曲”,“武断乡曲”的意思就是“乡曲豪富无官位,而以威势主断曲直,故曰武断也”。这类豪右“身无半通青纶之命,而窃三辰龙章之服;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他们在乡里所施展的是非官方的权力。另一类则是拥有朝廷官位的权贵。光武帝度田时遭遇的抵制,一类来自“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另一类就是“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造成的,河南、南阳有很多近臣家族、皇亲国戚,地方官没人敢惹。

  前一种非权贵的豪右,纯粹是“古老农村结构”所滋生的,其势力来自大地产和依附农;但单靠这个并不能获得正式权力,王朝选官制度没把大地产和依附农的数量作为任用资格。历史后期豪右称雄乡里的事情依然屡见不鲜,若中央集权足够强大,则他们只能屈服于官府驾驭。如果抠字眼儿的话,严格说这类豪右不算“世家”,因为“世家”一词指的是“世世有禄秩家”,有官有爵有禄有秩才能算“世家”呢。在讨论各类拥有社会权势的家族时,我们也将之叙为“世家”,只是为了讨论方便。后一种豪右就不同了,他们的朝廷禄位像是一架扩大器,让他们在乡里颐指气使的嗓音,音量倍增。这类豪右的权势,就不仅仅来自“古老的农村结构”了,也来自官僚政府。这样我们的视线,就得由“乡里”转向另一个场所——“官场”了。

  二、官场与官族

  在古老的农村结构形成的“乡里”场所之外,专制官僚政治提供另一个活动空间——“官场”。它构成了滋生“世家”的又一个场所,而且能不依赖乡里条件(大地产、强大宗族和众多依附农等)而独立形成“世家”。这类世家可称“官族”。这类“官族”有哪些类型呢?

  外戚家族的煊赫在汉代特别突出。像西汉之吕氏、霍氏、王氏,东汉之窦氏、邓氏、阎氏、梁氏诸氏,都是一旦专权,则子弟亲党布列于朝廷。这是历史早期“家天下”传统的一种表现。此外功臣也能形成世家。西汉的军功阶层在汉武帝时衰败调零了,而东汉就不一样了,从龙的元勋中有不少人权势蝉联,甚至与王朝共始终。拿耿氏做例子:“自中兴已后迄建安之末,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尚共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遂与汉兴衰云。”战国秦汉“世家”传统一度中断之后,外戚和功臣家族的延绵和显赫,首先就让我们看到了“世家”因素的又一轮而积累。

  进而,新兴官吏中也逐渐积累着官族因素。这也有不同的情况。某些专业性很强的官职常常子孙相袭。早在周代就是如此了,例如史官、贞人。汉初仍有这样的情况。张家山汉简《史律》中,就有“史、卜子年十七岁学”的规定,由此可知史与卜的儿子,满十七岁即有义务学习其父的技能,做“史学童”或“卜学童”。太史掌管着天文历算,需要高深的天文和数学知识。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承做太史,爷俩儿并称“太史公”。又如汉代法律浩繁,法学也是很专门的学问,所以法官往往出自“律家”,即法学家族。颍川郭氏自郭弘以降,“数世皆传法律”,子孙中出了7位廷尉;还有不少担任刺史、侍御史、廷尉正监平的,这些官都是司法监察之职。又如沛国陈氏家族,也是“世典刑法”的律家。

  作为官吏基本行政技能的“文法”,也有家世相传的情况。酷吏张汤,自幼就跟着做长安丞的父亲学“书狱”,于定国之父是县狱史、郡决曹,于定国“少学法于父”,后由来狱史、郡决曹仕至廷尉,当上了最高法官。这都是子承父业之例。除了朝廷,州郡县也不乏这样的“世吏”。一些学者拿“世仕州郡”的例子,证明“豪族大姓垄断郡县”。然而其中很多不过是“世吏”而已,他们未必有多高门望,不宜都看成名族著姓。像刘备,其父祖“世仕州郡”,但他幼年时父亲就死了,跟母亲贩履织席为业,没人把他家看成名门;孙坚家族号称“世仕吴”,但田余庆先生依然认为,孙氏是“孤微发迹”,“孙氏门寒,家世不详”,“无强大的乡土势力可言”。

  然而世代居官,毕竟有可能形成门望。新式吏员逐渐变成了社会的支配者,变成了一个官僚阶级,那么世代居官,就意味着世代占有权势、利益、地位和声望。一些家族虽世代居官也没能建立门望,但总会有些家族赢得了社会推崇:一些官员家族两三代就衰落了,但总有些延绵得较为长久。于是,先秦“世家”传统一度断裂之后,汉代又围绕着“官”,开始了新一轮“世家”的缓慢积累。李章“五世二千石”,羊续“其先七世二千石卿校”,都是最值得夸耀的事情。东汉墓碑吹捧墓主时的“奕世载德”、“银艾不绝”、“牧守相亚”、“将相不辍”等用词,都反映了汉代门第观念所崇尚的,就是官阀。统计显示,东汉三公的家世连绵情况,也是超过西汉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