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隋朝其实很有趣儿_王中亚【完结】(152)

  后世的蒋介石,就是个喜欢训斥属下的人,但是,但凡被蒋介石训过的人,出来后无不喜形于色,因为啊,这说明老蒋看重他们,搞不好,要升他们的官了。反过来说,如果在出了大事之后老蒋没反应,那就意味着,事情大条了。

  举个例子。在民国年间的“蒋桂之战”前夕,桂系老大李宗仁制造了“湘案”,不经中央批准,就把亲蒋的鲁涤平驱逐出了湖南,完事之后,李宗仁还一脸无辜,表示自己身处南京,不知其详,准是属下不听命令,乱搞一气。

  原以为会火冒三丈的老蒋,在此时却出奇的平静,最后处理此事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对于李宗仁,老蒋写了封信给他,表示知道他跟此事无关,就不必自请处分了;而对于“乱搞”的胡宗铎等人,老蒋的处理居然只是“交由监察部议处”,所谓“议处”,就是可以“处”,也可以“不处”……

  莫名了吧?但是,后来的事情证明,这只是老蒋撒下去的一把迷魂散。就在李宗仁把心思放在湘案上,左思右想还是想不出老蒋为何如此时,老蒋出手了:先是用150万大洋策反了桂系二号白崇禧手下的唐生智旧部,白崇禧本人九死一生才躲过一劫;而后用人格作担保,把桂系重要盟友、坐镇广东的李济深骗来了南京,随即将其监禁;再然后又利用桂系内部的省籍矛盾,收买了桂系大将李明瑞;再再然后,李宗仁就只能躲到西贡避风头了……

  所以,老蒋的所谓“没有表示”,其实是为他的“大动干戈”做准备,这个“没有表示”,远比他气急跳脚、大骂“娘希匹”可怕的多。

  杨坚的“没有表示”,同样异曲同工,他的目的,是“大动干戈”。

  果不其然,很快,杨坚做出了第一步——他命令选拔宗卫侍官,将其中强健勇敢的,挑选进入“上台”宿卫。

  杨坚突然要加强自己宫殿的警卫,这不免让人觉得奇怪,于是,有大臣就来表达不解了。这位大臣是这么说的:“若尽取强者,恐东宫宿卫太劣。”

  此人说的有道理吗?自然是有道理的。杨坚自己要保证安全,杨勇何尝不要?但是,杨坚是怎么回应的呢?四个字概括——话中带刺。

  杨坚“作色”回答:“我有时行动,宿卫须得雄毅。太子毓德东宫,左右何须强武?此极敝法,甚非我意。如我商量,恆于交番之日,分向东宫上下,团伍不别,岂非好事?我熟见前代,公不须仍踵旧风。”

  (我时常出行,宿卫必须强大。太子在东宫修养德行,身边需要强悍勇猛的武士何用?这是很不好的做法,很不对我的心思。在我看来,在每次换防的时候,分出一部分人去东宫,不必分别为两支队伍,这不是好事吗?我对前代的事情了解的太多了,你不必沿袭旧的做法。)

  杨坚话中带的刺,集中体现在第二句话——太子毓德东宫,左右何须强武?

  这句话其实带着弦外之音——太子左右用强武之士,是想造反吗?这句“弦外之音”实在太可怕,可怕到这位大臣就此闭嘴了。

  杨坚之所以说这么重的话,是因为这位大臣的身份实在特殊,谁呢?高颎!

  高颎的女儿嫁给了杨勇的儿子,所以,高颎乃是杨勇的亲家,是太子党骨干。

  一个太子党骨干,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居然扯出了什么“恐东宫宿卫太劣”这样犯忌的话,这只能让杨坚本就不安的内心,变得更加不安。

  内心不安的杨坚,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小小警告一下位高权重的高颎了。

  然后,杨坚停手了。之所以停手,并不是因为他想到此为止,而是因为,太子在位已经18年了,树大根深,朝内还有高颎这样的奥援,就算要有所行动,也必须等待时机;政治经验老道的杨坚,自然不会轻举妄动。

  但是,自此之后,太子的地位就产生了根本动摇,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追根溯源,都因此事而起。因为请了一顿饭,杨勇却给自己酿了一场祸,有人可能要问,这是不是杨坚小题大做了呢?

  其实,杨坚自己已经给出了解答,他的“小题大做”,只是因为四个字,他跟高颎说的那四个字——熟见前代。

  整整20年前(公元578年),当时还是北周大臣的杨坚,在宫内见到了令他终身难忘的一幕:彼时,一代雄主宇文邕在北上讨伐突厥的路途上猝然去世,太子宇文赟继承了皇位。在宇文邕逝世后的第二天,在摆着灵柩的灵堂,在嫔妃大臣们呜咽哭泣之时,突然,刚即位的宇文赟闯入了宫殿,他抚摸着自己头上的疤痕,对着棺材大喊:“老家伙,你怎么死的那么晚!”

  这一幕曾经震惊了所有人,当然,也包括杨坚。

  三年后,杨坚成为了皇帝,而这一幕却总是像梦魇一样,萦绕在他周围——他跟宇文邕实在太过相似,一样的雄杰,一样的严厉,一样的深沉,所以,在午夜梦回时,杨坚总是会想,自己会重蹈宇文邕的覆辙吗?亦或是,自己还不如宇文邕,不能以“猝死”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夺嫡事件Ⅱ——不肖朕躬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