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隋朝其实很有趣儿_王中亚【完结】(238)

  因为瓦岗军对粮仓连续不断的攻击,东都城内已经遭遇了粮食危机,倒是布帛堆成了山,但也不能当饭吃啊,只能用绢布当绳子用来吊水,用布匹当木柴烧……朋友们,绢布在当时是硬通货,如今却被如此利用,我们只能送上四个字了——暴殄天物!越王杨侗也没辙呀,只能派人去回洛仓运粮,然后分兵驻守各要地,以此防备李密。

  四月十九日,李密亲自率军三万,卷土重来,攻打回洛仓,再次夺取。而后,李密挖掘壕沟,修筑城墙,对东都施加压力。隋军段达、刘长恭等出兵七万迎击,二十一日,双方在回洛仓北接战,这次获胜的,变成了瓦岗军。

  东都这边“压力山大”,杨广那边可有什么反应呢?

  越王杨侗,也派元善达突破瓦岗军的封锁,前往江都奏报军情,表示:“李密不得了了,有百万大军围困东都,而且占据了洛口仓,东都现在都没有粮食。如果陛下赶回洛阳,这帮货一定退散,如若不然,东都就要落入匪盗之手了。”说完后,元善达就开始“歔欷呜咽”,搞得杨广心里头也酸酸的……

  杨广还没酸完呢,这边虞世基就发话了:“越王年纪还很好,都是这帮货妖言惑众。要真像他这么说,元善达是怎么能到江都的?”

  杨广想了想,脑子里冒出了三个字——有道理!于是勃然大怒:“元善达这小子,竟然当众羞辱我!”

  然后,杨广就让元善达回去了,元善达于是就真死了……自此之后,再也没人敢多说一句关于起义军的事了,杨广终于消停了……

  对此,我想说的话是——无话可说。

  但是,大家一定注意到了一些问题。当年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李密说,围攻东都是下策,眼下轮到李密自己率军了,他为什么不直接去攻打长安,而是跟杨玄感一样,在东都这边瞎晃悠呢?李密这是傻了吗?

  看看以下一段对话就知道李密傻不傻了:

  柴孝和跟李密指出问题:“说三秦之地,阻山带河,西楚抛弃了此地,因而败亡,汉高祖以此为都,因此成就大业。照我的意思,不如让裴仁基据守回洛仓,翟让据守洛口仓,而明公你,则亲率精锐,西向奔袭长安,天下百姓谁不出城迎接?必定是不战而定天下。等到攻克了长安后,根基就得到了稳固,然后长驱出奔崤山、函谷关,扫荡东都洛阳,天下即可传檄而定。而今英雄奋起,实在是怕对手走在我们前面,长安若是一旦失去,后悔无及。”

  李密回答:“你的谋划,我也想了很久了,确实是上策。但是杨广还活着,隋军依然强盛,而我的部众,又都是山东(崤山以东)之人,如果不能攻下洛阳,他们哪肯跟随我西去关中?诸将都是强盗出身,让他们留下来,又会乱成一团,互相内讧,一旦如此,我们就真完了。”

  这位柴孝和是谁呢?他是巩县长官,在李密称王后投降的。柴孝和也跟大伙一样,有疑惑,他也认为,关中才是战略要地,应该尽速进击,不能让别人抢了。

  但是,实话说,李密自己何尝不知道这一点?他何尝不知道长安才是重点,洛阳没啥价值?然而,问题在于,李密要是西取长安,他怕自己会丧失一个重要战略砝码——“人和”。或者说,这就是李密的基因缺陷。

  李密有哪些基因缺陷呢?

  其一、他手下这些人,都是崤山以东之人,对东都的兴趣更甚于西都。东都不下,就没兴趣取西都。李密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是有。

  还是以刘邦为例子吧,刘邦的手下,跟李密一样,也是所谓山东之人,当年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就有一批人想家,当了逃兵。《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说这情况——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同志们,这数十人看着不多,但注意,他们是将,不是兵。甚至,连韩信都开溜了,还是萧何把他给追回来的,京剧里有出戏,叫做《萧何雪夜追韩信》,讲的就是这故事。

  后来刘邦打下了天下,前面说了,有关于定都洛阳和长安的争论。大部分人,都是认为要都洛阳,为什么呢?《史记·留侯世家》说: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即洛阳)。一句话,还是乡情起了主导因素。

  刘邦那帮子人,都是从沛县开始就跟他,非常有感情基础,但纵然如此,也无法掩饰对东都的青睐,李密的这帮人,跟他才多久?能没东都情怀吗?

  其二、瓦岗军政治成分太复杂。瓦岗军眼下发展速度非常快,李密刚来的时候,也就万余人,现在已经有了数十万人;哪来的这么多人?都是投降来的;是各地的起义军慕名投降来的。但是前文我们说过多次,起义军说是起义军,其实这个“义”字大部分时候是狭隘的,几乎所有人的“义”都是内部的“义”,对外讲不了“义”,甚至有些人的“义”连在内部都不讲。所以,李密是有担心的,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若然者,殆将败矣。他怕这帮人乱起来。

  其三、李密自己没有明说,但是,大家都能明白,那就是,你把翟让留在这,翟让那帮人能够太太平平的吗?他们要是反了水怎么办?这才是大问题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