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隋朝其实很有趣儿_王中亚【完结】(83)

  元胄也不例外——元胄进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招诃之曰:“我与丞相言,汝何为者!”叱之使却。胄嗔目愤气,扣刀入卫。

  樊哙在进来后,项羽请他喝酒,又拿了个生猪给他,他拿刀割着就吃,英雄风范尽显,后来一番慷慨陈词,逼得项羽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位元胄也不例外,进来后,宇文招也请他喝酒,还跟他道歉——招赐之酒,曰:“吾岂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

  后来樊哙劝刘邦撤退,说下了那句著名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经典名言;元胄倒是也劝了,而且劝了多次,可惜杨坚都不听……

  至于项伯的戏份,在项庄舞剑后,项伯也起身舞剑,以身遮蔽刘邦,这里元胄有两处类似场景——其一、招伪吐,将入后邠,胄恐其为变,扶令上坐,如此再三。招伪称喉干,命胄就厨取饮,胄不动。其二、胄以身蔽户,招不得出;坚及门,胄自后至。

  《资治通鉴》的这段描述跟《史记》中的鸿门宴实在太过相似,以至于,我们只能说,当时的史学家也是些无聊的“山寨流”,编故事一点都没创意。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如果杨坚果真是后来得天下的阴谋家,那么,鸿门宴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刘邦之所以要赴鸿门宴这个龙潭虎穴,是因为他封闭关门,惹恼了比他强得多的项羽,不去是躲不开一场浩劫的)。杨坚非但不会去鸿门宴,而且,真要有鸿门宴的情节,他也不该是刘邦的角色——毕竟,很明显,当时的京城,已经处于杨坚的控制下,比之五王,他是当然的强者。

  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隋书·高祖纪》很诚实,道出了相对真实的内幕:五王阴谋滋甚,高祖赍酒肴以造赵王第,欲观所为。

  原来,这场“鸿门宴”,压根不是宇文招邀请的,而是杨坚亲自去的;既然是亲自去,肯定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当然不可能会有那么多险象环生的离奇情节。当然,阴谋依然是阴谋,只不过,阴谋的导演不是宇文招,阴谋的名称,也不叫鸿门宴;这是一场杨坚亲自策划导演并出演的冤案,这场冤案的内容叫做——说你反,你就反,不反也反;有中国特色的“被造反”。

  当然,最能表现这次冤狱核心精神的,还不是宇文招,而是另一个人——宇文盛。宇文盛在这个事件中干了些什么呢?答案是,什么都没干——拍成电影的话,连露面都没有,更甭说台词了。然后呢?然后他也就“被造反”了,再然后,他就一家老小都被杀了个精精光了……

  什么叫躺着也中枪?这就叫躺着也中枪!

  五王去其二,这是杨坚对宇文氏亲王的第二波清算,跟第一波清算一样,打一巴掌,要“揉三揉”,于是,次日——周主封其弟衍为叶王,术为郢王。

  好吧,宇文阐当年才七八岁,他的两个弟弟被封为亲王,这两个弟弟能有几岁呢?能给杨坚制造麻烦吗?所以嘛……

  有没有第三波清算呢?有,不过是几个月之后了,当时朝廷内外的局势都已经相当稳定,于是,其余三王分别在十月和十二月遭到最终整肃。

  至此,五王一个不剩,均为杨坚所杀。

  此时的宇文赟,在九泉之下,又当作何反应呢?

  纸老虎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尉迟迥的这次造反。

  杨坚派出去讨伐尉迟迥的人,是老将韦孝宽。很快,韦孝宽就率军来到永桥城(河南省武陟县西),将领们要求立即发起攻击。韦孝宽说道:“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损我兵威。今破其大军,此何能为!”

  韦孝宽本人便是守城的高手,玉璧之战更是中国历史能够写入经典战例榜的守城之战;能守城的,当然也懂攻城,所以,韦孝宽认为,(永桥城)城小而固,不好打。但是,韦孝宽更高明的地方在于,在知道“不好打”的同时,还明白“无需打”的道理;如果说知道“不好打”还只是将才,那么,明白“无需打”就是标准的帅才了。之所以“无需打”,韦孝宽认为,“破其大军”更重要。

  一千多年后,有个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在“得城”和“歼敌”的问题上,跟韦孝宽取得了一致,并得出了“战争的核心便是歼灭对方有生力量”的重要结论,此人便是毛泽东……

  韦孝宽率军驻扎于武陟,于是尉迟迥令儿子尉迟惇(就是被杨坚派出去征召尉迟迥回京奔丧的那位)率军十万进入武德(今河南武陟县东),而后驻军于沁水东侧。很显然,尉迟迥和韦孝宽在军事战略上取得了一致——尽快决战。

  但很可惜,双方尽快决战的理念受到了挫折,因为“人算不如天算”,沁水突然暴涨,以至于双方无法渡河,只能隔河对望,暗生闷气。

  韦孝宽之所以希望尽快决战,是因为,尉迟迥毕竟不是寻常人等,皇亲国戚之外,还是个出名的战将,跟随韦孝宽出征的这些人,大多都不是韦孝宽的部将,这些人能否愿意为杨坚拼死效命,还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因此,所谓“尽快决战”,其核心要义,是避免“夜长梦多”。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