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_包伟民/刘后滨【完结】(137)

  想要从宋人史观中剥离史实,就不能局限于宋人所说,应当在更长时段、更广空间内把握历史。就宋初的设法立制来说,学界已经意识到不能仅仅从宋初谈起,至少要将眼光延伸到唐末五代,甚至中唐,学界前辈邓广铭、王赓武、邓小南、李锦绣等对此已多次呼吁,只是具有如此眼界的优秀作品目前仍然不多。此外,学界在讨论宋初史实时,对于五代影响涉及较多,对于南方诸国的影响则很少涉及。前举陈寅恪之语、知州通判的例子都提示我们,南方诸国尤其是南唐吴越对宋代的历史文化有诸多方面的影响。研究唐宋时期的历史,不能仅仅因为宋承继五代,就将眼光局限于五代,南方政权的影响也应该考虑进去。我们期待着未来唐宋史学界能产生一批时段上跨越中晚唐至宋初,空间上包含五代十国的优秀作品。

  (李全德:《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304页,26元)

  * * *

  [1]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齐鲁书社,2004。

  [2]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第78页。

  [3] 〔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日〕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黄约瑟译,载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通论》,中华书局,1992,第153~242页。内藤之文原载『歷史と地理』第9卷第5号,1922,译文误为1910年。

  [4] 对起讫点认识的差异,与研究领域的不同有关,比如“政治变革”终点为宋初,“儒学变革”则是在北宋中期。参看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载《中华文史论丛》第81辑,2006,第144~146页。

  [5] 〔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第130~134页。

  [6]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六五《内臣部·总序》,中华书局,1960,第7955页。括号中为原书注释,下同。

  [7]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八《职官考十二》,中华书局,1986,考523。

  [8] 吴枫、关大虹:《中唐时期三省制度的削弱与变化》,《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9] 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人民出版社,1996,第126~136页。

  [10] 贾宪保:《论中晚唐的中枢体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11] 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文津出版社,1994,第140页。

  [12]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齐鲁书社,2004,第261页。

  [13]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〇,咸通二年二月,中华书局,1956,第8093页。

  [14]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六“杜悰”条,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5,第82~83页。

  [15] 与“唐宋变革期”相比,“唐宋之际”或“唐宋之间”并不能体现五代十国在唐宋转变中的地位,反而容易因为夹在唐、宋两个辉煌王朝之间被忽略。

  [16] 邓小南:《永远的挑战: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

  [17] 李全德:《从宦官到文臣:唐宋时期枢密院的职能演变与长官人选》,载《唐研究》第11卷,2005。

  [18] 邓小南:《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载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19] “南朝化”系唐长孺提出,意在说明唐代历史的发展更多受到东晋南朝的影响。参看氏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第486~491页;牟发松:《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20] 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附录《陈寅恪先生欧阳修课笔记》,中华书局,2010,第368页。

  [21] 严耕望:《通判不始于宋说》,载氏著《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805~807页。

  [22] 陈志坚:《唐代州郡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57~65页。

  [23] 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1]

  丁义珏

  宋朝官僚制度素号繁难。邓广铭、宫崎市定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研究者把官制作为宋史研究的关键领域,不仅为辨名物、考源流,实是因官制演进与变革是当时的时代主题之一,也是通体理解赵宋王朝的钥匙。此后,梅原郁、龚延明、邓小南等学者又将宋代官制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大为推进,但总体上看,现有研究仍以文官为主。20世纪70年代,刘子健就批评宋史研究中存在与宋代一样“重文轻武”的现象[2]。而按梅原郁的说法,宋代武官的数量与文官不相上下,甚至还“凌驾”于其上[3]。即便只从所涉群体的庞大基数来看,宋代武官制度、武官群体的研究都有待开拓与深入。

  以往涉及武官的研究,以王曾瑜、何冠环、陈峰等为代表,相对偏重武将、军制等议题。然正如王曾瑜所言,宋代“武官”不能依现代观念理解为军人。武将、军职等职业军人,只是武官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4]。而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以下简称《文武之间》)正是择取武官中,主要不是军人的“武选官”群体进行专项研究,更显现出特别的学术价值。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